《呂氏春秋•雍塞》有一則《齊宣王好射》的故事,說到了“馬屁文化”,蠻有意思的,姑述之:
齊宣王喜歡射箭,每對人夸說自己能用強弓,其實他的弓只需三石(一石為一百二十斤左右)的臂力。齊宣王把弓拿出來叫左右拉,左右試拉了一下,未拉滿就停住,連連說:“這弓差不多有九石啦,除了大王誰還能拉得開!”齊宣王的臂力,不過三石左右,可經(jīng)過左右的欺騙,終生以為自己拉的是九石的強弓,悲哀呀。
“東海西海,心理攸同”,讀這則《齊宣王好射》的故事,我想到了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衣》:受騙子盅惑,皇帝啥也沒穿,可臣民們?yōu)榱孙@示自己的忠誠卻一口咬定說是他穿了一身最新款的服裝,于是,皇帝一絲不掛地招搖過市去炫耀自己。幸虧有一小孩童言無忌地指出來:“皇帝竟然光身子”,這場鬧劇才結束。騙子且不說,臣民們欲討皇帝歡心,不揭示真相,拍馬屁也。
與齊宣王好射不同的是,外國皇帝的新衣終究被戳穿,而齊宣王是到死也沒弄明白自己的弓是三石呢還是九石?“馬屁”的威力有時的確無窮。
“馬屁”,就是奉迎、討好、賣乖。人都喜歡聽好話,這是“馬屁文化”盛行的心理基礎,所以,“馬屁文化”源遠流長。但是,“馬屁”可以讓你高興一陣子,卻可能讓你倒霉一輩子,因小而失大。齊宣王的弓,皇帝的新衣,茲事體小,騙了也就騙了,頂多出出丑,留個話柄而已。如果是軍國要事,一旦被蒙,謬之毫厘,就會差之千里,后果不堪設想,甚之者就會國破山河碎。因此,掌權者一定要廣開言路,兼聽則明,從諫如流,學學唐太宗李世民之于大臣魏征。雖然這魏征老兒好提意見著實令人掃興,可正因為有了魏征的逆耳忠言,“貞觀之治”才彪炳史冊,光焰照人,唐太宗自己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
在中國古代社會,拍馬屁的叫“佞臣”,說真話的叫“直臣”??煞瓪v史,往往是“直臣”難過,而“佞臣”吃得開,不是嗎?!故屈原有語:“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楚辭•卜居》);故漢朝有諺:“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續(xù)漢書•五行志•順帝末京都童謠》);故有明嘉靖一朝,海瑞上疏批評皇帝失德:“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諧音嘉靖)而無財用也”(《直言天下第一事疏》),那是要冒著被殺頭的風險而孤注一擲的呀(見《明史》)……說到這里,總覺憋屈,既然憋屈,不說也罷。封建社會,照龔自珍的話來描述,就是“萬籟無聲帝座靈”的么!
“俱往矣”,封建社會已經(jīng)翻片,歷史的車輪已經(jīng)滾到“共和國”時代,當然,“馬屁”不會絕跡,但是,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肯定不會把“馬屁”還當成香餑餑來啃的,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