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老年人這樣問小孩子:“孩子!在哪兒念書呢?念的什么書呀?”意思是問小孩在哪個學校上學,學些什么。在我們古老的語言習慣中,上學就等同于念書或讀書。過去人們以為,知識是寫在書本里的,或者說只有寫進書本的才是知識,所以人們常認為,上學就是讀書,讀書就是學習的全部。今天,我們對學習概念的理解已經大大拓展。書本中的內容絕不是知識的全部,還有許許多多的知識沒有甚至不可能寫進書本。原因很簡單,人類的語言和文字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有許多事情無法描述,至少無法清晰地描述。比如說一道美食,不論你用多少語言或文字來描述,也無法使讀者體會其中的味道。要想知道美食的味道,只有品嘗。
學習何嘗不是如此!有些知識可以從書本中獲得,可以從教師的講課中獲得,但有些知識,確切地說,對生活的體驗和對社會的認知,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態(tài)度和觀念,就難以僅從課堂上獲得。態(tài)度和觀念的形成,或者說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需要特殊的環(huán)境,即特殊的“場”,只有置身于這樣的“場”中,才能獲得這部分知識,才能獲得真實的體驗和有益的經驗,這是形成態(tài)度、觀念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人只有在適合的環(huán)境或者“場”中,才可以激發(fā)和產生更加深層次的智力活動和精神活動。幾年來,北京四中開展了人文游學、赴日主題修學、農村義務支教以及多種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就是為了營造這樣的環(huán)境或者“場”。我們將這些活動稱為實踐性教育或體驗式教育,它們是學校課堂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說,是對真實的社會生活的品嘗。
赴日主題修學是北京四中組織的一項大型境外學習考察活動。這項活動對學生的觸動很深刻。為什么要選擇去日本修學?因為日本是一個與中國有著特殊關系的國家?,F代中國的進步和苦難都與這個國家相關。今天沒有一個日本人不認識漢字,沒有一個日本人不曾從對華貿易中獲益;今天也沒有一個中國人不知道日本商品品牌,日本的技術和產品幾乎滲透到了中國城市的每一個家庭。然而,我們對日本的了解是不夠的,甚至是很不了解。此外,我也必須坦言,日本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不僅僅是技術。
我們2012年赴日修學的主題是“見微知著”,意在通過對一些生活細節(jié)的考察來認識日本的社會與文化,并發(fā)現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凡去過日本的四中學生,都會對日本人的國民精神、職業(yè)精神留有深刻印象,都會為日本人一絲不茍、注重細節(jié)、追求完美的精神所打動。一位學生在感言中寫到:
通過體驗日本服務業(yè)每個工作人員的每一個微笑與問候,通過日本人民在災難過后的深刻反省,我領悟到這一島國之所以能夠在狹小的國土上創(chuàng)造奇跡的原因:以微建著。日本人通過將每一個細節(jié)都做到最好并將這些細節(jié)匯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實現了綜合國力的提高與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這些精神的養(yǎng)成無疑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
我曾在冬天去日本,在大街上看到一群小學生穿著短褲短裙。我問身邊的日本老師,他們會不會冷?老師回答說,不會的,如果冷,他們就會運動。這樣的觀念在中國是很難被家長和教師接受的。日本學生的禮貌和服務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這個曾被稱為禮儀之邦的民族,今天要向日本民族學習禮儀了。2011年,日本震后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令全世界震驚和欽佩。我曾看過一組照片,是日本小學生在食堂勞動的情景,而我們絕大多數城市中的孩子是很少勞動的,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得到別人對他們的無微不至的照顧,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日本能夠創(chuàng)造出許多方便生活的產品,很可能與他們從小就參與各種勞動實踐有關。勞動能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欲望,沒有勞動就沒有創(chuàng)造,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日本是一個科技發(fā)達的國家,同時又很好地保持了民族的傳統(tǒng),這也值得我們借鑒。古人說,知恥而后勇。敢于承認自己不足的民族才是最終能夠強大起來的民族。我們過去曾經輝煌過,但現在落后了。我們承認落后,承認不足,我們要向先進的國家學習。
學生到農村支教是學校開展的另一項體驗式教育。如果說學生赴日修學是為了開拓眼界,農村支教則是為了了解國情,用老師們的話來講,“到農村去,那里更中國”。我們的學生能為農村做些什么呢?他們能給農村帶來變化么?也許他們對于農村不能改變什么,能改變的只是他們自身。雖然個體的變化微不足道,但是,千千萬萬個變化了的個體匯聚在一起,就是社會的巨大變化。與在課堂上聽教師的說教相比,與伸手向家長要錢要物捐助相比,也許支教給別人帶去的實惠更少。然而,支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次深刻而難忘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是一顆埋藏于內心的種子,是一種聚集于內心的潛能,終有一天種子要發(fā)芽,能量要迸發(fā),為社會增添一片綠色,為社會的發(fā)展注入一份動能。這里的種子和能量,就是一個人的社會理想和信念,就是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學生曾講述過令許多人動容的故事。在某班的支教活動中,全班同學決定集體資助一個農村孩子上學,完成他或她所希望的全部教育。挑選被資助學生的工作就責成這個同學來完成。她是這樣記述的:
真正挑選起來卻是我平生經歷過最痛苦的過程??粗切┻€對自己未來充滿信心的孩子們,我實在狠不下心選擇他們中的一個。我覺得自己是在作孽。當支教的最后一天到來,我把董子滕單獨叫出教室時,我的心像刀割一樣。我放棄了剩下那些同樣鮮活的生命,讓他們只能留在原地看每天的太陽升起。這一切,只因為我的一個完全個人的判斷!當子滕知道了我們的資助計劃,撲在我懷里大哭的時候,我也哭了,我特別想對她說,孩子你知道你有多幸運么?我這一生都對不起剩下的那200多個和你一樣的孩子啊!……從此以后,消除貧困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學生從修學和支教活動中收獲了什么?我認為是目標和責任。我從不相信這些都能從課堂上或書本里獲得,能從無休無止的聽課、測驗和演練習題的過程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無所謂課堂內外和書本內外。如果認為只有課堂上的活動才是學習,只有手捧書本才是學習的話,那我只能說,這是對教育本質和學習本質理解的淺陋。這就好比一個人想通過背誦菜譜來知道美食的味道一樣荒唐。我相信,將學生帶進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使他們親身感知更為真實的世界和社會,讓他們獲得更為豐富的經歷,獲得服務與付出的體驗,并從中獲得愉悅,那才是一種真正的、能使他們獲得幸福與快樂的生活體驗與生命歷程,那才是實實在在的成長,那才是真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