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冬月,江州郡督郵例行公事,到轄區(qū)各縣巡察。督郵是一郡最高長官太守的屬吏,官位雖然不高,卻很有權(quán)勢。督郵下基層,通常代表太守視察縣鄉(xiāng),宣達(dá)政令,督導(dǎo)政務(wù),兼理司法。年關(guān)將近,督郵此次巡行,還兼有年度考核使命。

不消說,各地都非常重視督郵大人的巡察。所到之處,無不隆重接待,禮遇有加??h令率屬僚親自去城郊恭迎,參與全程接待,洗塵宴、接待宴、餞行宴,餐餐山珍海味,美酒佳釀;末了,縣令又親送客人到城外。督郵大人揮手一別,不帶走一片云彩,只有那駕行李車帶走當(dāng)?shù)赝撂禺a(chǎn)和一筆錢財。一般來說,督郵巡行要出動“三駕馬車”,一駕為督郵專座,一駕為隨從副座,一駕為行李車。行李車,美其名曰攜帶行李,其實是負(fù)載各地的饋贈。

然而,出乎督郵大人意外的是,在他進(jìn)入彭澤縣城之前,并沒有看到縣令在城郊恭候。等了好一會,遲遲不見縣令出來迎接,他不禁詢問隨從是否提前通知彭澤縣。隨從很肯定地說,通知三天前就送達(dá)了。督郵大人頓時一愣,想必該縣令是有意不給面子;不恭候也罷,咱大人大量不跟你計較。盡管心里不悅,他還是擺出淡定的樣子,吩咐左右直奔縣衙而去。從道理上講,督郵大人也不能與人家計較,因為今年皇帝重新復(fù)位,朝廷整飭吏治,倡導(dǎo)輕車簡從;督郵的官位并不高于縣令,縣令到城郊恭迎督郵,原本不合禮數(shù)??墒?,別人那樣,你卻這樣,就顯得另類。督郵大人一路尋思:彭澤縣令,小小縣令,久聞其名而不見其人,今天我倒是要見識見識你是怎樣的人?

彭澤縣令何許人也?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詩人陶淵明。不過,當(dāng)時他還不太著名,盡管年過四十,做縣令不足三月,官場資歷還很嫩。因此,在接到督郵將來本縣巡察通知的時候,一個資深屬吏就提醒陶縣令,一定要做好接待工作,并且叮囑他:“應(yīng)束帶見之,還得……”屬吏尚未交代完畢,陶縣令就打斷說:“這只是一次例行公事而已,一切聽我安排。”

督郵一行來到縣衙,只見陶縣令及屬僚站在門口迎接,不見學(xué)童們夾道歡迎,也不見寫著“熱烈歡迎督郵大人前來督察!祝督郵大人身體健康!”的歡迎牌,太沒有歡迎氣氛了。督郵有些窩火,更讓他莫名其妙的是,陶縣令與他照面時,抱拳一揖,微笑道:“好都郵督!”督郵不明就里,心里嘀咕:好你個頭,無厘頭!其實,陶淵明是在向他問好,那句話反過來就是:“督郵都好?”可惜,他不懂陶淵明的幽默。

寒暄之后,督郵被迎進(jìn)會客廳,隨即切入正題。督郵大人首先作重要講話,傳達(dá)上面指示精神,說明這次巡察意頭;陶縣令接著作述職報告,匯報其施政履職情況;最后搞了一個測評,就是讓屬僚對縣令進(jìn)行評價,以九個等次之一給予評判。

走完程序,已過晌午。陶縣令提議,大家一起共進(jìn)午餐,督郵大人點頭允諾。通往縣衙食堂的路上,督郵大人琢磨,假若午宴辦得豐盛,歡迎禮數(shù)不周就可以原諒。進(jìn)入食堂,呈現(xiàn)在眼前的居然是幾桌“梅花餐”,也就是“五菜一湯”,督郵大人不禁大失所望。盡管雞鴨魚肉皆有,相對外縣的盛宴而言,如同打發(fā)叫花子。督郵大人有些惱火,卻不便當(dāng)面發(fā)作,只好虛情假意地應(yīng)付,因為朝廷有規(guī)定,公務(wù)接待不能鋪張浪費,“梅花餐”是合乎標(biāo)準(zhǔn)的。陶縣令倒不覺得寒磣,向客人一一敬酒,推杯換盞,落拓大方。

進(jìn)餐完畢,督郵大人告知陶縣令,由于時間緊張,不便在彭澤久留,下午即往別處巡行??梢韵胍姡洁]大人頗不滿意,不過心里仍存一線希望,假若臨別時收到一份厚禮,薄宴待客也可忽略不計。但是,當(dāng)他離開縣衙將要告辭的時候,卻不見陶縣令有奉送錢物的意思。好一個陶淵明,你竟然恃才傲物,不把本官放在眼里,太狂妄了!督郵大人心里打鼓,怒火已然按捺不住,臉面呈現(xiàn)出豬肝色。出于官場禮儀,督郵大人沒有開口呵斥,只是招呼陶縣令到跟前,鄭重其事地耳語幾句,刻意吐露一些信息:考評情況很不好,多半屬僚給陶縣令劃了下下等;另外,在來彭澤途中,督郵大人遇到一伙強(qiáng)人攔截,幸虧有隨從護(hù)衛(wèi),才免遭搶劫。

不言而喻,督郵大人是向陶淵明宣示,你這個縣令得不到同僚認(rèn)可,境內(nèi)治安狀況不好,說明你治理無方,不稱職。果真如此嗎?當(dāng)然,事實并非如此。同僚當(dāng)中的確有人給陶縣令劃為下下等,但不占多數(shù);說多半人為之,其實是督郵大人夸大其詞,添油加醋,意在打壓陶淵明的傲氣。實際上,那些人之所以劃陶縣令為下下等,也是出于個人恩怨;因為陶淵明上任之后,就致力于反腐倡廉,革除官場陋習(xí),推行“養(yǎng)廉田”。所謂“養(yǎng)廉田”,就是將公家閑置田地交給官吏耕種,一部分上繳公家,一部分補貼家用。按說這是一項很好的舉措,讓官吏既體驗勞作之不易,又能增加收入,還減輕官庫和農(nóng)民負(fù)擔(dān)??墒?,這項舉措?yún)s讓一些官吏不高興,他們早已習(xí)慣不勞而獲,偏好借盤剝、克扣或索賄謀取私利,“灰色收入”來得多快好?。欢穹忾]“灰色通道”,讓他們也像農(nóng)夫那樣“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不免遷怒于陶淵明。不過,那些有良知的官吏認(rèn)為,自己及家眷耕種“養(yǎng)廉田”,收獲辛勤勞動成果,心里感覺到清白踏實。至于說,境內(nèi)有強(qiáng)人活動,純屬督郵大人憑空捏造。當(dāng)時彭澤民風(fēng)質(zhì)樸,加上近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并沒有強(qiáng)人出沒。督郵大人如此信口開河,無非是抹黑陶縣令,對他進(jìn)行恐嚇和訛詐,因為社會治安事關(guān)重大,可以一票否決“烏紗帽”。

在上車離開之前,督郵大人對陶縣令狡黠地笑道:我等先到驛館歇息一會,陶大人好自為之,好自為之。這是暗示陶淵明,本官給你留有余地,如果你識相的話,趕緊備上錢物送到驛館,咱們不傷和氣,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如果你玩清高,不按潛規(guī)則行事,那就對不起,本官在太守面前說道一番,即便不炒你魷魚,也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督郵的潛臺詞,陶淵明心知肚明,但他并不屈從其威逼利誘,依然神情自若地話別:督郵大人一路走好,恕不遠(yuǎn)送!

督郵走后,有屬僚向陶淵明建言,盡快給人家補送禮物,陶淵明斷然拒絕。屬僚解釋說:歷年督郵巡行,歷任縣令都會孝敬,這已是約定俗成的例規(guī),陶大人可不要破例。陶淵明說:這是官場惡規(guī)陋習(xí),陶某人不想遵從。屬僚勸導(dǎo)說:該花銷的就得花銷,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來年向老百姓多征收一點就行了。陶淵明反問道:為了討好一個督郵,就不惜盤剝?nèi)h百姓?!屬僚坦言道:大人的官印不是百姓給的,他們決定不了大人的去留;督郵就不同,他在太守大人面前嘀咕幾句,就可以摘您的烏紗帽,或讓您穿小鞋子。陶大人,看在仕途要緊的分上,您委曲求全一回吧。陶淵明嘆道:對不起,我不會為了五斗米,向這個鄉(xiāng)里小兒折腰!

陶淵明說完,隨即揮毫寫下辭呈,然后帶上官印,騎馬奔向驛館??匆娞諟Y明趕到,督郵大人眉開眼笑,以為他前來補送禮物。沒想到,陶淵明將辭呈和官印遞交給督郵,一言不發(fā),就策馬離去。督郵大人一時莫名其妙,看了陶淵明的辭呈,不禁勃然大怒,朝著他的背影呼喊:陶淵明,好一個陶淵明,你這是咎由自?。?/p>

隨著陶淵明的背影消失,督郵大人的火氣也煙消云散。仔細(xì)想來,他覺得陶淵明還算知趣,用不著他打小報告,就主動辭職了。說實話,彭澤縣一毛不拔并無大礙,別的縣饋贈禮物已將行李車裝得滿滿的,足以讓督郵和太守兩家歡歡喜喜過大年。當(dāng)然,督郵大人并非欠缺一個縣令孝敬,問題在于像陶淵明這樣不按慣例出牌,勢必破壞或觸犯官場潛規(guī)則,如果別的縣令也如此效尤,豈不斷了上司的財路?!毫無疑義,官場是不容許這樣另類存在的。所以,即使陶淵明不主動離開,上司也要清理門戶,將他淘汰出局。

現(xiàn)在看來,陶淵明之所以不為五斗米折腰,主動炒自己的魷魚,既是當(dāng)時情勢所迫,也是自身品格使然。南朝梁太子蕭統(tǒng)非常仰慕陶淵明,曾經(jīng)坦言:“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稱贊他“安道苦節(jié),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在《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也表明自己 “不慕榮利”,“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性格決定命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無疑與他的高尚品性密不可分。但是,陶淵明畢竟也生活在塵世,他的主動辭職,其實也包含諸多深層原因,并非一時沖動,率性而為。個人認(rèn)為,除了品性原因,至少還有以下因素:

其一是家世的淵源。盡管陶淵明家境貧寒,卻是世家子弟,曾祖父陶侃是一代名將,官拜大司馬,為穩(wěn)定東晉政局立過大功;外祖父孟嘉也非等閑之輩,做過大將軍桓溫的長史。陶侃雖以武功聞名,實際上卻是一個文人,時人稱贊他神機(jī)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而孟嘉也是清操自守、博雅平曠的高士。陶淵明雖然沒有從這些先輩那里繼承到官位和財產(chǎn),卻秉承了他們的清操和氣節(jié),養(yǎng)成了高雅的風(fēng)度。盡管身為小邑縣令,陶淵明卻心高氣傲,所以當(dāng)督郵借巡察索賄之時,他會覺得這一舉動很卑劣,故稱之為鄉(xiāng)里小兒,深感不齒。那一刻,督郵在他眼里如此渺小,就是打死他也不會低頭彎腰。

其二是家人的理解。陶淵明不迷戀官位,不追求富貴,自然也離不開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妻子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陶淵明在彭澤推行“養(yǎng)廉田”,她積極響應(yīng),主動申請耕種,“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陶淵明幾次辭去公職,她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從不責(zé)怪和抱怨;她無怨無悔地守護(hù)陶淵明,與他一起自食其力,過著夫妻恩愛苦也甜的日子。試想,假若家人貪圖物質(zhì)享受,陶淵明能多次辭去公職,輕易放棄縣令官位么?!

其三是衣食的保障。這一點,主要取決于田地支撐。正因為家鄉(xiāng)有田地可以耕種,陶淵明才能不為五斗米折腰,才能遠(yuǎn)離混濁的官場,進(jìn)退自如地生活。家鄉(xiāng)的田地,不僅為他解決衣食問題,而且給他以精神安慰。“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這既是生活,也是詩篇,一種充滿詩意的生活。假如沒有田地,陶淵明何以安身立命,何以保持人格獨立?總不能靠喝西北風(fēng)過日子吧。

不過,在那個年代,私家田產(chǎn)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官府要修理一個人倒是輕而易舉,如同踐踏一只螞蟻那么簡單。所以,陶淵明在辭去彭澤縣令之后,并沒有發(fā)帖子揭露官場腐敗黑暗,以免觸怒官府而失去耕種的權(quán)利和自由。在《歸去來兮》一文中,他也沒有說明辭官的真相,只是以妹妹去世為借口而敷衍。史書也沒有詳細(xì)記載,寥寥數(shù)語,讓人覺得唐突,不合常理。其實,當(dāng)初太守推舉陶淵明為官,意在讓他脫貧致富,也是出于一片好心。既然不愿同流合污,也不能把人家的好心當(dāng)作驢肝肺,為此他選擇了沉默。但是,在《感士不遇賦》里,追憶前代高潔之士遭遇坎坷,他禁不住感嘆悲泣,“淚琳浪以灑袂”。

可以斷言,陶淵明當(dāng)時同意做官,也含有改善自身處境的因素,但他更傾向于有所作為。遺憾的是,憑借一己之力,他無法改變混濁的官場。假若他能主動適應(yīng)或委曲求全,照樣可以升官發(fā)財,活得很滋潤。然而,陶淵明,畢竟是陶淵明,“寧固窮以濟(jì)意,不委曲而累己”。為了心靈的自由和人格的尊嚴(yán),他情愿自炒魷魚。此舉,使官場缺少了一個陶姓縣令,卻成就一個偉大的田園詩人。我們既感到慶幸,也感到悲哀,因為以后的官場仍在重復(fù)昨天的故事,并不因為陶淵明的離去而有所改進(jì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