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讀詩消暑,發(fā)覺唐宋不少詩人都是官員,他們詩名盛,政聲隆,可謂作文從政兩相宜。在他們的詩作里,不乏對為官生態(tài)和心態(tài)的描述。唐代韋應物在滁州刺史任上,見到社會混亂,民生凋蔽,在給好友李儋的詩中寫道:“邑有流亡愧俸錢”,為管轄地區(qū)有流亡的災民深深引咎自責。這與白居易在《賣炭翁》、《觀刈麥》等詩篇中所呈現(xiàn)的情愫異曲而同工,都是面對民生之艱無力緩解, 想到自已“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貪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宋初的王禹偁雖因直言被貶,遇汴京一帶大旱,深感“民饑可憂”,仍上疏皇帝建議減少百官奉祿,并表示自已雖然“家最貧,奉最薄,亦愿首減奉,以贖耗蠹之咎”。“一生憔悴為詩忙”的梅堯臣,在知襄陽縣時,曾作《大水后城中壞廬舍千余,作詩自咎》:“豈敢問天災,但慚為政惡 ”,責怪自已事先未想到派人修理好水道。

這樣“憂濟在元元”的唐宋詩人官員很多,杜甫、元稹、韓愈、劉禹錫、柳宗元、歐陽修、蘇軾、陸游等等,名單可以開出一大串。高呼“民病我亦病,呻吟過五更”的江西詩派盟主黃庭堅,長期做著“冷官”,為民之心卻一直是熱的。他“但愿官清不愛錢”,特意手書了《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他一生清貧,操守不變,“我雖貧至骨,猶勝杜陵老。”黃庭堅這樣的詩人官員,都是清正廉潔,除俸祿之外,不以權謀私,不搞其他經營收入,像諸葛亮一樣,死后“內無余帛,外無贏財”。

之所以講這些,是由于從中感到,盡管封建社會多貪官污吏,但官場也并非漆黑一團,清官良吏也還是有的。“邑有流亡愧俸錢”的韋應物們,就是絲絲光亮,更何況還有民間廣泛流傳的“包青天”、“況青天”、“海青天”們。這說明,官場文化也有兩種傳統(tǒng),一是廉政文化傳統(tǒng),一是腐敗文化傳統(tǒng)。腐敗文化在封建官場無疑居于主導地位,但是,廉政文化也一直在清官良吏中綿延傳遞。處于封建統(tǒng)治重壓下的百姓,沒有任何法律上的權力,生死存亡的命運都掌握在“代天牧民”的各級官員手中,清官就成了這些不能為自己做主的奴隸們心目中的救命稻草。救命稻草自然“救”不了“命 ”,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處于滅頂之災的人以慰藉與希望。《十五貫》中的況鐘,《陳州放糧》中的包拯,之所以那么美譽千秋,就因為寄托著百姓對清廉政治與執(zhí)法公平的呼喚。

當然,呼喚歸呼喚,即使是關心民瘼、公正清廉的包公、況公,也只能給一些具體事件和具體案件以比較公正的處理,卻無法根本改變昏庸殘暴的封建政治生態(tài)。相反,清官也正是寄生在這樣的政治生態(tài)中,以特定的方式為封建皇權服務。曾有人據此產生另一個極端的看法,認為清官起著粉飾現(xiàn)實、麻醉人民的作用,比貪官還壞。誠然,只有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懸,清官的一點小恩小惠,解決不了百姓的苦難,但是,封建制度并非一下子就能推翻的,在這種制度下,能為苦難中的百姓做一點好事實事的清官,也還是能緩解一點痛苦,具有積極意義的。如同遭受重傷的人,最好是及時送到醫(yī)院治療,在無法做到的情況下,有人臨時將其包扎一下,也能減輕一點痛苦。問題是由此滋生的“清官情結”,把清官作為百姓的救星和“青天大老爺”,確是一種奴隸情結,在官與民的關系上,人民是跪著仰視官吏的。這是歷史的顛倒,也是歷史的悲劇。社會公平公正的真正實現(xiàn),有賴于公正社會的法治,而不是人治。

不過,法治也是離不開人的具體推行的。能夠恪守職責、秉公無私、執(zhí)法如山、廉潔自律的,必然是清官良吏,而非貪官污吏。因此,歷代清官身上體現(xiàn)的廉政文化傳統(tǒng)就彌足珍貴,必須大力弘揚。因為,反腐敗的成功,需要廉政文化的大力支持,需要營造一個以清廉為榮、以清廉為樂、以清廉為美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掌握公共權力的官員首先要淡泊名利,清廉自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時,廉政文化還要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形成廉政的社會文化,在全社會營造出良好的崇廉愛廉的氛圍環(huán)境,從而將滋生腐敗的“污泥”易為催生廉潔的“沃土’。習近平同志近日就指出,在拒腐防變中要“積極借鑒歷史上優(yōu)秀廉政文化”。清正廉潔的吏治,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基礎。

廉政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西周時,“廉”已成為一種道德觀念和治國思想??鬃拥?ldquo;政者,正也”,講的也是廉政文化。這種廉政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在歷代政績卓著的清官廉吏身上,也記載在許多廉詩、廉文、廉諺、廉戲、廉政格言警句上。唐宋時代的許多詩人官員的清正廉明,既呈現(xiàn)在他們出色的政務上,也表現(xiàn)在他們卓越的詩文中。他們“邑有流亡愧俸錢”,心系百姓;他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治地留下了不少“蘇堤”、“白堤”;他們“甘自受恬淡”,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民、務實、清廉,正是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官員們不妨也來讀讀韋應物們,多多接受優(yōu)秀廉政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