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個拜金主義,中國則有個“拜官主義”。

自上幼兒園起,孩子們就會被鼓勵去“當官”——家人或其他人會用一個詢問來引導和激勵他(她):當班長了沒有?于是,他們便踏上了漫長的尋求當官之人生道路。上了小學、中學,哪怕只是負責給同學發(fā)本子,都會成為向家長報喜的重大事件。

上完學,進入黨政機關工作是許多人擇業(yè)之首選;不進官場也不能被別人管著:進公司要當經(jīng)理,做教師要當校長,干醫(yī)生要當院長,當兵就要當元帥,在黑社會里混要當老大??傊?,寧為雞頭,不為鳳尾。這就是“拜官主義”。

——當官可以成為人上人

古代有句俗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國人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人上人”,另一部分是“人下人”。“人上人”,就是大人、主子、老爺,相對應的“人下人”是小人、奴才、孫子。一個人生而在世,自然不能甘做人下人,但人上人不是誰都可以做的。

在古代,歷代政權的更迭都是以戰(zhàn)爭方式進行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權力必須依靠武力來奪取、鞏固和更替。據(jù)說古代曾經(jīng)有過一次“禪讓”,說是堯自愿將權力讓給了舜。不管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反正之后似乎再也沒有出現(xiàn)具有堯這樣的人。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多次通過世襲來轉(zhuǎn)讓權力,但世襲只是武力發(fā)揮作用的一種形式和延伸,是皇帝在展示自己擁有強大武力而已:天下是他的,只是他生命有限,不得不把權力讓延續(xù)了他的生命的人去掌握。

當然,天下太大,萬人之上的皇帝無法管到全天下的人,他只好分出一些權力,讓一些人幫助他管理天下人,這些人就是“當官的”。雖然所有當官的人都是皇帝這個“首席”人上人的下屬,但他們按照皇帝的方式對自己管轄范圍內(nèi)的人實行統(tǒng)治,就形成了“山高皇帝遠”、“縣官不如縣管”的局面,他們也成了人上人——雖然當官有級別高低之分,并且“官大一級壓死人”,但都能可以分享皇帝的威風,而且官階越高就威風越大。

既然追根溯源“人上人”是打出來的,那么所有的人都因為打不過“人上人”才被迫做了人下人,都是屈服、臣服于擁有權力的人的,他們之間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人下人沒有獨立人格,他們是人上人的奴仆和隸屬。幾千年形成的政治心理就是這樣:到了當官的面前,諂媚的笑容會自動浮上我們的嘴角,我們自動地矮了一截;而當官的則端著架子,一本正經(jīng),威儀逼人。雖然他并不總是靠武力統(tǒng)治我,但他的眼睛里還是有一道鋒利的寒光讓我恐懼。

而且,他是上面任命的,他不向我負責,我對他的權力不構成任何威脅或影響;而我是他任命的,他可以提升或開除我,他掌握著我的命運,他給我提供飯碗!他在我們面前可以盡情享受著他“人上人”的美妙感覺!反過來,如果我有機會當官,我也可以品嘗“人上人”的滋味!在拜官主義盛行的地方,要么是主子,要么是奴仆,我們無法成為平等獨立的人。

大概是因為我們始終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不足的農(nóng)耕國家,在幾千年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基礎上,從未成長出和平競爭的生產(chǎn)和交換的方式,所以對資源的控制和爭奪始終頻繁地采取戰(zhàn)爭手段,因而始終沒有機會產(chǎn)生取代通過武力實現(xiàn)政權交替的渠道和方式,中國人不得不始終跟隨“人上人”們尋求進入政權當官的機會。

——當官就有特權

在存在“高低貴賤”觀念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根本上取決于是否擁有資源和財富。人上人“打”天下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資源,一旦打下天下,他們就可以控制一切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于是他們高貴?;实蹞碛姓麄€天下,他最高貴;當官的分了一部分資源,他們次高貴;被他們統(tǒng)治的老百姓即人下人,沒有什么資源,他們低賤。低賤者也可以得到一些土地及其它生產(chǎn)資料,那是高貴者的賞賜,是讓他們?yōu)槿松先藙?chuàng)造生活資料和享樂品的,只是他們財產(chǎn)和人身是沒有權利保障的。這一點當官的也是一樣,如果他們的財產(chǎn)乃至生命被更高級別的官員強行剝奪,常常是不需要理由的。

然而,古代有聰明人發(fā)現(xiàn),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武力的政權應該“文化”,這是陰陽交合、剛?cè)嵯酀闹轮沃?。有統(tǒng)治者發(fā)明了文官制度,安排出大量的官職,用文官、采取一些“文化”的手段,以此作為配合統(tǒng)治者武力控制和分配資源的一種方式。更有一位聰明的皇帝、隋朝的創(chuàng)始人在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科舉制度,向全社會公開選拔官員,不僅為人們開辟了一條頗有公正色彩的當官之路,也給我們由武力統(tǒng)治的社會涂上了濃厚的文化色彩。

所以,對各類官職的角逐,本質(zhì)上是為了從皇帝代表國家控制的社會和自然資源中分得一部分,“千里做官為求財”。而因為被統(tǒng)治者處于他們的壓迫之下、始終對他們懷有恐懼心理,對他們的掠奪和剝削是敢怒不敢言,更助長了他們的貪婪之心,而官僚制度內(nèi)部的監(jiān)督很難持久有效,便形成了“無官不貪” 的局面。當官以求財,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根深蒂固的一種特色。

不過,要說當官的掌握和控制資源的能力,哪個朝代也比不上今天。一些地方領導可以任意支配當?shù)氐呢斦蚱渌杖?,有些行業(yè)的有些官員更是什么事情都敢做。比如國有企業(yè),許多國企都嚴重虧損,但是,國企職員的收入是最高的,好像國企的財產(chǎn)就是他們的!所以,要是一個中國人突然接到一份任命他為地方主政官員或國企老總的官方文件,一定會認為人生價值達到了至高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倡導當官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生產(chǎn)方式和政治制度的維護者,中國文人創(chuàng)造了深厚的拜官文化,為我們追求官職打造了強有力的說辭。

一是“天下為公”、“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學說。表面上這個理論是號召人們?yōu)閲?、民族、人民貢獻力量,實際上,在民主制度形成以前,真正擔負起天下興亡的只能是當官的,普通的“匹夫”根本沾不上邊;一旦有了這樣的抱負,你只能走當官一途,去召喚并領導眾多追隨者,從而有所擔承。這個理論觀點實際上就是以天下的名義引誘人們?nèi)プ龉俣选?mdash;—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我們必須當官!

二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學說。君子為佐助君主勞心治國,比勞力更為重要。中國古代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勞動分工并不細密,但人們的等級觀念把社會職業(yè)分成了三六九等,干了“低層次”的工作就沒臉見人了。古代有“經(jīng)濟”一詞,但它的含義實際上是“政治”,經(jīng)世濟民就是當官的工作。在所有職業(yè)中,士農(nóng)工商,當官首當其沖,是成為高貴者的必然選擇。——為了享有更高社會地位,我們必須當官!

三是關于“盡孝”的理論觀點。據(jù)說孟子曾經(jīng)對孝的外延作過描述,他是通過對“不孝有三”的解釋來說明的:“阿意屈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條:雙親已經(jīng)衰老,家境仍然貧寒,而你還沒有當上官、吃上國家俸祿,這是一種嚴重的不孝行為!當官不是一個個人行為,而是關系到家庭和家族利益的重大問題,古代如此,今天仍然如此,只要看看當今那么多貪官倒臺的原因就可以了解了。——為了家庭利益,我們必須當官!

在這樣的社會里,當官是一個人改善自己命運的根本出路。雖然中國傳統(tǒng)當官文化已經(jīng)在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開始走向衰落,有些觀念的影響范圍已經(jīng)越來越小,但有些東西則是一種滲透在我們的血液里的東西,不是像灰塵一樣可以掃掉的。沒有物質(zhì)生產(chǎn)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革,許多觀念不可能自行退出歷史舞臺,“拜官主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