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關于糖尿病的記載,最先見于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希臘、羅馬及印度,約有數千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糖尿病叫做消渴病。1675年,英國人Thomas Willis發(fā)現了糖尿病患者的尿“甜如蜜”,即“糖尿病”。后來這個名稱傳入我國,沿用至今。

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環(huán)境因素往往起決定性作用,這些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吃得太好太多、缺乏運動、抽煙、嗜酒以及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癥、精神壓力過大、人口老齡化等。治療2型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胰島素與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fā)生與胰島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胰島素是由胰臟β細胞所分泌,其主要作用在于將血管內的葡萄糖帶入細胞內作為能量;所以,當食物經胃腸道消化后,多糖類被分解為雙糖或單糖類,經吸收后進入血液中被運輸至身體各個部分,而后在胰島素的作用之下被帶入細胞中加以利用;若缺乏胰島素,細胞內則處在低糖的狀態(tài),能量不足以應付身體代謝所需;特別是腦細胞,由于其只能利用葡萄糖作為供能物質,若腦細胞由于胰島素缺乏而產生嚴重低血糖,可能造成腦細胞之永久損傷。由于胰島素缺乏,血糖無法進入細胞內,因此血糖上升,當血糖大于180毫克/分升時,尿糖就會出現。

糖尿病的病因除了上述的胰島素分泌不足甚至不分泌外,胰島素抵抗亦被認為是常見的原因之一。胰島素抵抗指在特定的胰島素濃度時,其生物反應低于正常,即將血糖帶入細胞中之能力受到某種阻抗而減少,常見于糖尿病、肥胖、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高尿酸血癥等病人中,即所謂的代謝綜合征。對于此類病患,改變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包括適度運動、適當控制飲食、正常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等。

糖尿病的分型及診斷

糖尿病分為四種類型。

1型糖尿?。河?beta;細胞的破壞引起,通常導致胰島素絕對性缺乏。此型病人發(fā)病多較年輕,需要注射胰島素,一旦缺乏胰島素,容易發(fā)生酮酸中毒。此類病人亦可能發(fā)生于成年人。

2型糖尿?。鹤畛R?。包括初期有胰島素抵抗并有胰島素相對性缺乏的病人,而到晚期可表現為胰島素分泌不足,常見于成年人,有家族史及上述代謝綜合征的病人,尤其常見于體型肥胖者。初期可通過飲食、運動來控制,而后可并用降血糖藥來控制,但當以上治療無效或糖尿病后期有明顯的胰島素不足或腎臟病變等并發(fā)癥時,仍須注射胰島素。

其他特殊類型糖尿?。喊ㄔS多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如染色體、基因的變異,胰腺疾病,內分泌系統(tǒng)的疾病,藥物的影響,等等,這些都需內分泌科??漆t(yī)師診斷。

妊娠糖尿病:為懷孕期間出現的糖代謝異常。有家族遺傳傾向,一般產后即正常,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她們患2型糖尿病的機會較一般人高。

糖尿病診斷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否有糖尿病。有糖尿病癥狀(多尿、煩渴、多飲、消瘦)者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為糖尿?。阂皇请S機(一天中任意時間)血漿血糖≥11.1mmol/L;二是空腹血漿血糖≥7.0mmol/L;三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兩小時血漿血糖≥11.1mmol/L。第二,哪種類型糖尿病。第三,有無糖尿病并發(fā)癥。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包括:大血管病變(如冠心病,高血壓等)、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

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預防

近年,國際上完成了多項2型糖尿病一級預防臨床試驗,證明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有多種預防途徑。

強化生活方式干預是對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介于糖尿病與正常之間)的首選干預措施。對糖尿病前期人群進行有效的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可以預防和延緩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藥物在糖尿病預防中也起一定作用。如二甲雙胍、阿卡波糖可以明顯降低糖尿病發(fā)生率。如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不能接受強化生活方式干預,或生活方式干預效果不理想,藥物干預也是一個重要的選擇。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并發(fā)癥及其嚴重程度對病人的生命及預后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為能延年益壽,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合并癥的發(fā)生:

與醫(yī)護人員配合,積極治療糖尿病,使血糖長期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有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藥物(口服降糖藥、胰島素療法)、自我監(jiān)測、教育及心理療法。具體治療方案根據病情而定,但是患者與醫(yī)生密切配合十分重要。最好固定一名醫(yī)生,使其了解患者的病情,便于指導。

積極治療高脂血癥和高膽固醇血癥。長期堅持飲食療法,少吃動物脂肪,限制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動物內臟、魚籽、蛋黃等。必要時使用降膽固醇的藥物。

適當的運動對降低血糖、血脂、有效控制體重、預防糖尿病合并癥有較好的作用。應長期堅持鍛煉,運動方式應采取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不要做短時間需要爆發(fā)力的運動,如賽跑、舉重等。有嚴重心、腎等并發(fā)癥者活動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調整體重。肥胖是長壽之敵,是多種疾病的溫床,肥胖與動脈硬化的發(fā)生、進展有密切關系,肥胖型糖尿病對胰島素不敏感。因此調整體重,使之接近標準體重,對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血管病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伴有高血壓時,加服降血壓藥,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不吸煙,不飲酒。

建立正確、有規(guī)律的防控糖尿病飲食。

定期進行眼底、心電圖、腎臟及神經系統(tǒng)、足部檢查。爭取早期發(fā)現并發(fā)癥,早期治療。1型糖尿病患者自診斷后5年應開始進行每年一次的查體。2型糖尿病患者自確診后應每年進行查體。

糖尿病知識常見誤區(qū)

低血糖時不敢吃糖

許多糖尿病患者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旦出現低血糖癥狀(心慌、大汗淋漓、極度饑餓等),吃兩個饅頭都緩解不了。其實,當患者由于沒有正點進餐,活動量過大或注射胰島素后進餐不及時出現低血糖癥狀時,應進食糖果、飲料、水果等,也就是什么甜吃什么,因為這些食物都是單糖,吃進去很快就會被吸收,減輕低血糖的癥狀,而饅頭等糧食類食物是淀粉多糖,需要在體內經過逐級代謝分解才能變成單糖,等血糖真正糾正了,已經食入了過多的食物,反使血糖過高。因此,一旦出現低血糖,應進食飲料甜食,而不應進食饅頭等糧食。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飲水

糖尿病患者需控制飲食是眾所周知的,但許多病人錯誤地認為水也是需要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在病重期間會有口干多飲癥狀,這是由于過多的葡萄糖從尿中排出時帶走了大量水分,病情控制后多飲癥狀消失,這是機體保護性反應的客觀表現,病人不能主觀強行控制飲水,因為此時機體嚴重缺水,如不能及時糾正,會引發(fā)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即使病情穩(wěn)定,我們也主張患者多飲水,因其有助于排出體內廢物,防止泌尿系統(tǒng)感染。

控制主食而不控制副食

許多患者一旦確診為糖尿病,都知道要控制飲食。但很多病人都錯誤地認為只控制主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糧食),而不需控制副食,這是非常錯誤的一大誤區(qū)??刂浦魇彻倘恢匾笔车目刂埔彩侵陵P重要的。因為肉、蛋、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這些物質也是提供我們每天能量的主要來源,如果食入過多,會產生過多熱量,使血糖難以控制。我們在門診中就遇見過這樣的病人,“大夫,我每天只吃三兩飯,血糖怎么還這么高呀?”我們仔細詢問得知,他一頓吃半斤醬牛肉,經過我們的耐心講解,患者終于明白了副食也必須控制,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血糖得到了良好控制。

一旦注射胰島素就會成癮,再也停不下來

一些糖尿病患者對注射胰島素有畏懼,認為一旦用上胰島素就會成癮,這是非常錯誤的。首先,胰島素是體內正常的一種降糖激素,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幫助調整血糖,停用胰島素,病人會出現血糖的再次升高而不會成癮。胰島素和毒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注射胰島素同樣也是一種降血糖的治療手段,是否需要短期應用或持續(xù)注射胰島素要根據病情變化決定,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1型糖尿病由于機體絕對缺乏胰島素,補充外源胰島素不僅是為了控制血糖,更是為了維持生命,不是“依賴”,而是需要,所以需終生使用;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一時血糖過高,口服藥物降糖效力有限,需要短期補充胰島素治療;有的患者由于合并嚴重的急慢性疾病需要改為胰島素治療。

使用胰島素后可以不控制飲食

許多糖尿病患者錯誤地認為,使用胰島素后可以不控制飲食,這又是一個誤區(qū)。注射胰島素后患者的血糖會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如果患者不控制飲食,胰島素的用量會越來越多,胰島素會使體重逐漸增加,再加上不控制飲食導致的體重增加,最終病情也難以控制。因此,即使使用胰島素,飲食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醫(yī)可以根治糖尿病,中藥副作用小,可以放心吃

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不能治愈,這是公認的。醫(yī)學界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醫(yī)同樣如此。中藥藥性復雜,對糖尿病的治療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目前比較共同的認識是:中醫(yī)、中藥對糖尿病防治有一定作用。但病友們如果盲信自稱能根治糖尿病的“中醫(yī)”,而終止現行的正常治療,其結果往往是人財兩空。提醒患者不要有病亂投醫(yī),聽信街頭小廣告,應尊重科學,到正規(guī)的大醫(yī)院就診,聽取醫(yī)生的建議。迄今為止尚未篩選出一種具有較強降糖作用的中藥,有些中藥可能具有一些改善癥狀的作用,但如果不能把血糖降下來,長期高血糖狀態(tài)將使臟器受損。目前市場上大多數降糖中藥實際含有西藥成分,故患者在選擇中藥時也應請醫(yī)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