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文化都包含無形和有形兩個層面,這二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就稱為“道”和“藝”。各種具體的學問,可稱為“藝”;萬物共通的道理,可稱為“道”。

《周易》中提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即具體可操作的“藝”。在中國文化中,“道”和“藝”之間是統(tǒng)一不可分的關系,并著重強調“由藝臻道,以道統(tǒng)藝”,“求道”被作為一切“藝”的根本指歸。

“道”的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稱為“道文化”也不為過,它以傳道、明道、行道為指歸,以求道、悟道、振道為根本,以載道為內(nèi)涵,以達道為究竟。許多古代典籍描述了古代先賢對“道”的理解,《老子》中闡述“道”的篇章人們都耳熟能詳,《管子》中也提到“道,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儒家將其表述為“下學可以言傳,上達必有心悟”,下學“人倫日用”,上達“天道性命”,就是說要從具體的“藝”上升到“道”,用“道”來指導“藝”,也就是“由藝臻道,以道統(tǒng)藝”。

現(xiàn)代社會,多數(shù)人研究的是“藝”而非“道”。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中兩者是割裂開的:學人文科學尤其是哲學的人,研究“道”的學問往往走入極端,脫離實際,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研究具體知識的人又只懂得自己專業(yè)范圍內(nèi)的知識和技能,局限于“藝”的范疇。這樣的教育是存在很大問題的。我曾經(jīng)寫過幾句話作為我研究道與藝關系的心得:

讀書學習所為何,通曉人道明事理。

開啟智慧增藝能,變化氣質美其身。

我以為,一切讀書、學習都應當以“美其身”為目的。這個世界上的學問都是圍繞著天、地、人來探討的,對于天、地的研究,最終不是為了讓人類凌駕于天地之上去支配、控制、改造天地,而是為了人類通過“美其身”來更好地參與天地的活動,達到和諧狀態(tài)而生生不息,這一點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我們現(xiàn)在一提到“藝”,就覺得是指文藝,其實“藝”的概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豐富。孔子在《禮記》中多次提到要以“六藝”來教育青少年。“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樂指各種禮儀規(guī)范、唱歌、跳舞等,屬于文藝范疇;射御包括射箭、騎馬等體育運動,屬于武藝范疇;書數(shù)指書法、算數(shù)、天文地理等知識,屬于技藝范疇。因此,“藝”包含文藝、武藝、技藝等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識和技能。朱熹《大學章句·序》中提到:“人生八歲……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可見,古人從小就要學習諸多“藝”層面的知識,這對于提高個人修養(yǎng)非常重要。舉例來說,武藝中的“射”在古代是相當被重視的活動,因為它不僅是簡單的體育運動,通過這項活動還可以培養(yǎng)心性:射箭時必須身體端正,精力集中,心無旁騖,若射不中也當反躬自問,而非怨天尤人。古人通過簡單的“射”提煉出了豐富的“道”的內(nèi)涵。

因此,我們學習“藝”時一定要上升到“道”的高度,而非僅僅滿足于技能的提升。沉迷于“藝”,必然落個玩物喪志的下場,可悲的是現(xiàn)今很多人學習“藝”恰恰只停留在表面功夫,各大電視臺如火如荼的非專業(yè)類大獎賽、選秀節(jié)目足可證明。雖然“藝”可以根據(jù)人們欣賞水平的變化而發(fā)生萬千變化,然而萬變不離其宗,脫離了“道”,“藝”就是沒有靈魂的空殼。以畫為例,北宋歐陽修有云:“古畫畫意不畫形。”蘇軾作有《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技二首·其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他們都強調看畫要看里面體現(xiàn)出來的意境,畫如其人,寄托和展示了作者的品格志趣。“藝”要有這樣的深度才行。當今許多藝術家在古人眼中都是“匠”,只會在技能方面模仿,卻沒有投入自己的靈魂,這樣做出的作品只是沒有價值的復制品。藝術一定要能夠給人以啟發(fā),允許欣賞者進行再創(chuàng)造,使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時間、心情里體會出完全不同的意義來。

從欣賞的角度看,“藝”,尤其是文藝,對人的影響極其復雜。人都有感官欲望,文藝作品潛在地影響我們的情緒,其中又以聲音影響最大,因為其深入人心,能潛移默化地移風易俗。古人云:“先王制樂,是禁內(nèi)情。”文藝應當用以正情,而非讓人動情,因為文藝對人的引導作用比干澀的理論更有成效,也更加深入。古代多數(shù)老百姓不識字,卻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們的觀念就是從說唱、戲曲中學得的。傳統(tǒng)戲曲作為一種“高臺教化”,其中的正邪雖然過于臉譜化,但恰恰是這些讓人們懂得了善惡之分。藝術的呈現(xiàn)和發(fā)展,一定要遵從“由藝臻道,以道統(tǒng)藝”的傳統(tǒng)精神,努力恢復藝術陶冶性情、凈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諧社會的本來功能,不要再讓藝術異化為拼比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動人欲、腐蝕心靈、污染社會的玩物。

天地萬物,道通為一?!吨杏埂分兄v“道不遠人”,但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道”的存在。“道”類似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謂的“氣”,它不是一種簡單的物質、精神、能量,跟具體操作層面的氣功沒有關系,而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傳達的精神力量。儒家、道家、佛教都強調“氣”,但各有其特點:儒家要求人們“立正氣”,文天祥《正氣歌序》講到,他被關押在燕京的一所茅棚中,受到水氣、土氣、日氣、火氣、米氣、人氣、穢氣侵擾兩年而無恙,正是因為“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為人正直,誠意正心,不自欺也,即為正氣。道家強調“養(yǎng)真氣”,保住先天之氣,不受后天干擾。佛教助人們“化怨氣”,認為人生一切煩惱、痛苦來源于貪、嗔、癡三毒,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嗔,即怨恨之心,充滿了怨氣的人心情不會寧靜,因此勸人們要學會以感恩心來化解怨恨。

練正氣,養(yǎng)真氣,化怨氣。這就是上達之學,上達之學必由“心悟”,不可言說,只可意會。而各種門類的“藝”都是可見、可聽、可感的,必須通過聽、聞、視、摸,去體會內(nèi)部所包含的道理,通過外在的形象,達到對其內(nèi)在理念、觀點的體悟與認同,得到更高層次的智慧。

曾經(jīng),中國古典文化極其注重對“道”的領悟和把握,將這種更高層次的智慧視為文化之魂魄,但到了今天,我們的文化卻已經(jīng)到了“失魂落魄”的境地——文化主體意識喪失,就是失了魂;舉手投足、言談舉止毫無規(guī)矩,就是散了魄。中國曾是禮儀之邦,如何不令人惋惜!要改變這一局面,可以從提倡、宣揚古典文化中門類豐富的“藝”入手,特別是對于年輕人,尤其要讓其先了解并喜愛琴棋書畫、中醫(yī)、武術等可視、可聽、可感的“藝”,使他們開始關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而理解并體會更高層次的“道”,以達到恢復、增進、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