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與共”一說來自著名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1990年12月發(fā)表的演講《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他對如何看待和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總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而“文化自信”,不僅是當今時代的重要課題,甚至也是百多年來中國歷史變遷和中國文化命運的一個母題。簡單點講,我覺得文化自信的前提與歸宿都是美美與共。
為什么這樣說呢?好比你請朋友到家里做客,總要端得出幾樣拿手小菜吧?這就是你作為主人的基本自信。再進一步,你的待人接物之道、談吐應答之風,這便涉及修養(yǎng)氣度和人格魅力的散發(fā),也就是分享。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都是這個意思。于是賓主盡歡,你這家宴就有聲有色有品位地亮出了自信。光你自信還不夠,改日客人請你到家里坐坐,你發(fā)現(xiàn)對方別有一番門道讓人佩服不已,大家各美其美而美美與共。所以說,彼此的自信成了共美的歸宿。美美與共的關鍵是什么?無非是觀念互通、精神交流和價值共享。而最最關鍵的就是價值共享,否則自信無從談起,假使有也不過是畫餅充饑。
這說起來簡單,卻遠不如請客吃飯那么容易。雖說中國人歷久不衰的文化也許就是吃飯,但文化還真的不是請客吃飯。我是搞戲劇的,戲就是故事,我就來講幾個故事,看看其中的觀念和價值在今天還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中國戲曲里最多的兩種類型,一個是清官戲,也叫公案戲;再有就是倫理戲。這里我主要講后者。倫理戲的核心題材就是“孝道戲”,而且往往是“忠孝”一體。如果從中國人的人生經驗和民間道德來說,什么是中國文化最深遠的底色呢?我覺得就是一個“孝”字,所謂“百善孝為先”。孝者,順也,所以也叫“孝順”,不順從就談不上孝。延伸開去,對父母是孝,對朝廷是忠,處事是節(jié),為人是義。這就是“忠孝節(jié)義”。其他我也不講,就講講這個“孝”字?!缎⒔洝返谝徽戮烷_宗明義:“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禮教、教育的“教”字,都是以“孝”來定義的。因此,孝是中國人道德價值觀的根本。
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上又在大力鼓吹孝道,比如在廣場上集體舉行為父母“洗腳秀”;比如有地方立法說“啃老”或者不“常回家看看”將被視作違法,然而怎么懲處呢?顯然難以實施。這是要振興與弘揚孝道,初衷似乎是美好的,但是被人詬病多多。與其禁止啃老,不如想想在社會體制機制上如何推進健全養(yǎng)老和公平就業(yè)。法制是為人性的善惡設立警戒線,卻無法替代道德。我要申明,人生父母養(yǎng),我不是粗暴地反對孝敬父母;但敬重可也,順從就免了吧。人之不同于猴子,就是要獨立行走。顯然,孝文化的傳統(tǒng)在當下越發(fā)走向了畸形。
然而這個傳統(tǒng)又是怎么“傳承”下來的呢?我們要看看源頭。
元代郭居敬輯錄了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變成《二十四孝》。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董永“賣身葬父”,后來被改編成黃梅戲《天仙配》,家喻戶曉。董永的命運很悲催,但又很讓人“艷羨”,竟然娶了玉皇大帝的女兒七仙女。這看起來很勵志,只要你夠悲苦,又夠有孝心,你總會遇到一個仙女。用今天時髦的話說,這叫“逆襲”女神。
現(xiàn)在有一個網絡流行語“坑爹”,《二十四孝》里卻有一個很恐怖的“坑兒”的故事——郭巨“埋兒奉母”。說是漢代有個大孝子叫郭巨,家里本來很窮,有了兒子后,經濟就更加拮據了,郭巨的老娘吃了,兒子就吃不飽,兒子吃了,老娘就要餓肚子。這下郭巨就難過了,于是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些糧食供養(yǎng)母親吧。”郭太太想必也是難過的,但是她沒有發(fā)言權,居然就同意了。夫妻倆一起瞞著老娘,抱著才三歲的小孩子,大半夜到荒郊野外去刨坑,刨著刨著,忽然地下金光一閃,一壇黃金出現(xiàn)在眼前,里頭還有一紙“天書”,上寫著“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天曉得,一個人發(fā)了財,是不是真的就能保證不被貪官巧取,不被刁民豪奪??傊?,對于郭巨來說,這下財富有了,孩子不用埋了,娘親也可以養(yǎng)老了,一家人歡天喜地,連皇帝也給郭巨頒了“嘉獎令”。
今天我們當然無法接受這樣離奇而殘忍的故事。更加離奇的是,原本郭家的日子過得很殷實,父親死后,郭巨把家產一分為二,全部給了兩個弟弟,自己搬出去租了茅屋,獨自供養(yǎng)母親。這就讓我們生出疑問:郭巨腦子一定是進水了!今天稍有法律常識的人都會想,要分家,也應該是三兄弟共同參與分配啊,打官司都贏定了。這就只能解釋為,為了發(fā)誓要做一個流芳百世的大孝子,郭巨自愿如此,即便是造成了郭家子弟貧富的極端差距,即便是老娘妻兒跟著一起吃了上頓沒下頓,他也非如此不可!
為了侍奉母親,竟要把親生兒子活埋,今天的諸位當然覺得匪夷所思,簡直令人發(fā)指。我們對郭居敬的“編劇”技巧也不敢恭維。那一紙“天書”就是一個不小的破綻,分明教人想起“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的笑話。于是就有人考證,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真實”的版本,說郭巨并非那么百無一用,他其實是做“響馬”也就是強盜發(fā)了橫財??墒窃鯓酉蚶夏锝淮约旱谋└荒??于是才與妻子合謀,自導自演了上面那出“苦肉計”。但我以為,以這樣驚駭?shù)氖侄稳ゲ┑眯⒆用烂?,那孩子即便存活了下來,也一定要終身與心理醫(yī)生為伴了。但這就是中國的孝道經典。至今,郭巨的老家河南省林州市三孝村(又稱“埋子莊”),還有一座石券門上刻著“郭巨故鄉(xiāng)”四個大字,儼然是樹碑立傳、光宗耀祖的意思。
為了發(fā)揚悠久的孝道傳統(tǒng),近年來全國及某些省域范圍內接連選出了“當代新二十四孝”。就在前一段時間,安徽省六安市街頭還出現(xiàn)了以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為題材制作的一批公益廣告牌,雖然后來又被撤掉了。我不想去具體評價這些“新人”們的道德,也不敢妄論當下有關部門對所謂“公益”概念的理解。我要說的是,如果《紅樓夢》有價值,你可以去寫部《新紅樓夢》;但假使有個“吸毒二十四法”,本來就貽害不淺,你覺得寫個“新吸毒二十四法”就有價值了?地基有問題,不可能起高樓,起了也不過是形象工程,乃至豆腐渣工程。
有人一定會說,在今天的法制社會,不會出現(xiàn)郭巨埋兒這樣的荒唐事,也不允許。法律上的確不允許,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母親拋棄、賣掉乃至掐死親生兒女、孩子殺死父母的事,時下的新聞報道中并不鮮見。過去,“典妻”(即“借腹生子”)是一樁窮苦人家被逼無奈的痛苦之舉,現(xiàn)在卻發(fā)展成了一條以“代孕”為名的地下產業(yè)!那么,在當代的文藝作品中,我們又見到怎樣的“親子”故事呢?
比如《趙氏孤兒》這部戲,元代就有了紀君祥的劇本,當代各種話劇、戲曲、影視的改編更是層出不窮,有些還獲了大獎。無論哪種藝術形式,我們所看到的,其中所謂最大的新意,無非是趙氏孤兒長大后,是否一定要向曾對趙家滅門,卻對孤兒有養(yǎng)育之恩的大奸臣屠岸賈復仇。但是它們無一例外地漠視了一點,就是為了效忠趙家,或者說為了所謂朝廷正義,草民醫(yī)生程嬰將自己初生的幼子李代桃僵,換下了趙氏孤兒,眼睜睜看著那個還在襁褓中哇哇大哭的孩子遭受屠戮。這難道不更值得我們反思和批判嗎?一條生命與另一條生命相比,究竟何者為貴,何者為賤呢?
以上兩個無辜孩子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出于何種“崇高”的目的或使命,為了成就自己的道德而極不道德地將別人的生命置于壁立千仞的懸崖邊,甚至去施加戕害,這是最大的不道德和反道德。
說來也怪,中國經典里有很多這樣“被拋棄的孩子”的故事和作品,這幾乎成了一種敘事類型。
再來說一個戲——《清風亭》。該劇又名《天雷報》、《雷殛張繼?!?,大約在宋代就有類似故事的記載,從明清到現(xiàn)代,各地方戲劇種不斷演繹,流傳極廣。劇情基本沒有多少變化,講的是權貴薛家因妻妾爭風,逼得妾周氏將自己剛生下的男嬰丟棄于清風亭。孩子被膝下荒涼的貧民老人張元秀夫婦拾得,取名繼保,含辛茹苦撫養(yǎng)成人。后來,張繼保考中狀元,衣錦還鄉(xiāng),卻礙于身份面子,拒絕與行乞的養(yǎng)父母相認,可憐一對白發(fā)老人悲憤交加,雙雙撞死在清風亭上。每當看到這里,老百姓總是義憤填膺,恨不得奔上臺去,手刃那個忘恩負義的不孝子。怎么辦呢?編劇成全了大家。天雷滾滾之下,張繼保被雷電劈死了。這樣的戲,中國老百姓總是百看不厭的。像包公鍘了陳世美、天雷劈了張繼保這樣的故事,在權錢本位的社會,在苦難深重的底層,的確需要這樣的宣泄來聊以療救無處呼喊的創(chuàng)痛。單單批評它們在思想上的淺薄,似乎不大公道。但是,站在現(xiàn)代立場上,無論怎樣反復傳承與搬演,這類故事的硬傷都是顯而易見的,不要說秦香蓮的苦和冤要靠包公這樣的超級判官來昭雪,連張繼保的罪與罰都要交給雷公來報應。老百姓看了固然大快人心,但劇中連最起碼的法治觀念和平等意識都是缺乏的,顯然無法與今天的人文精神對話。
有沒有結局不那么虐心的孝道故事呢?如果一定要“感動”人、“感化”人,不虐心是不可能的,編劇不愿意,皇帝更不愿意。但也有皇帝全國推廣的一個“奇人”,那就是元代劇作家高明《琵琶記》中的蔡伯喈。這個蔡伯喈跟東漢才女蔡文姬那同名的書法家父親完全不搭界?!杜糜洝分v述,窮秀才蔡伯喈離家赴考,一別三年,父母雙雙餓死,原配妻子趙五娘只得一路賣唱乞討,赴京尋找蔡伯喈。五娘哪里知道,丈夫不僅中了狀元,還入贅做了牛丞相的女婿。結果,五娘終于在京城與伯喈重逢,非但她馬上破涕為笑、苦難全忘,那牛丞相的女兒還甘愿做妾,伯喈一夫二妻,和和睦睦,戲里的皇帝也賜予了表彰。沒多久,戲外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嘖嘖贊嘆,非??鋸埖貢灾I天下:“五經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錯,貴富家不可無。”意思是說,像四書五經不過是蘿卜白菜,《琵琶記》才是山珍海味。這個曾拋棄父母妻子的蔡伯喈成了一個“全忠全孝”的典型,簡直比孔子更堪稱圣人?!杜糜洝芬彩切麚P德化的經典,直到今天還經常演出。
拋棄,除了身體上的拋棄,更有精神上的拋棄。無論主動或被動,精神拋棄了,那么人活著也不過是行尸走肉,生命就是一具無生機的傀儡。
我們都知道,巴金先生的《家》是一部名作,在人物設置和情節(jié)演繹上都受到了《紅樓夢》的巨大影響。然而以主人公來論,賈寶玉最終拒絕了“金玉良緣”,雖不能指望他去革命性地顛覆家庭或自殺,但是他出走于花燭洞房,走向了茫茫大雪?!都摇分械挠X新就很不一樣,他處處忍辱求全,唯家長意志至上。最明顯的一點是,一個大男人,面對妻子瑞玨在漫天風雪的破茅屋中難產而死,他除了哭泣還是哭泣,竟連最后一面也不敢相見。覺新人格世界的荒蕪、萎頓、孱弱不堪,無疑是對《紅樓夢》藝術境界的倒退和對賈寶玉叛逆精神的否定。所以,無論今天哪種藝術樣式,如果不帶任何批判性的省思去演繹《家》,現(xiàn)代觀眾尤其是青年人總會覺得非常有隔閡,一個絲毫都不去主動爭取而只會坐以待斃的覺新,一個一丁點兒獨立自由精神追求都沒有的覺新,很難引起觀眾的同情,更不要說共鳴了。覺新的形象價值顯然陳舊了。也許有人會說,那個時代的人就是這樣啊。可是我要說的是,任何時代的戲,都是演給現(xiàn)在的人看的,作品能否接通現(xiàn)代的人文價值至關重要;今天的戲以后還是否招人待見,要看它是否擁有穿透人心、穿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否則就請盡管去守著故紙堆吧。
文化說到底就是一個價值認同。認同的價值越深廣、越高遠,文化也就更加具有跨族群、跨疆域的力量,是一種勝過任何物質炫耀和武器威脅的力量。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20周年,回望這場以中國慘敗而告終的戰(zhàn)爭,今天我們完全可以勇敢地正視,那場戰(zhàn)爭的勝負遠遠不只是武器裝備優(yōu)劣、忠奸陣營強弱、敵我軍隊多寡的問題,甚至也不全是晚清朝廷吏治腐敗的問題,起碼我們不能忽視兩個方面,一個是作為黃土民族歷來對海洋海權意識的漠視和無知,一個是國民性格滲透于基因的卑弱和離心。如實說,這是文化問題。試想,前面我所講到的那些故事,那樣的經典,那樣的傳統(tǒng),如何能引領文化的認同呢?
我多次看到一句話:經常議論別人的缺點,你就是一個道德水準低下者;經常議論人類的缺點,你就是一個思想家。我們必須深刻而理性地看待文化自信的內涵,它不是敝帚自珍,更不是妄自尊大,它意味著文化數(shù)據庫的重估與重建。自信的文化,首先意味著文化自身的可信,也就是思想的可信。因此,我們需要過濾傳統(tǒng),而非全盤接受;需要重審經典,確立真正博大而健康的價值坐標。
(作者系上海滬劇院院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