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文獻中,雖有“友善”連用的例子,但并不是一個固定搭配的詞組?!墩撜Z•季氏》載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邢昺《論語注疏》解釋說:“此章戒人擇友也。……善柔,謂面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善柔”組成一詞,而“友”是“善柔”的主語?!豆茏?bull;四稱》載管子說無道之臣的特點時說:“不與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恭,不友善士。”又說,“遷損善士,捕援貨人。入則乘等,出則黨駢。貨賄相入,酒食相親。”《荀子•大略》曰:“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对姟吩唬?lsquo;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在這里,“善人”、“善士”組成一詞,“友”作為動詞使用。
“友善”作為一個固定的詞匯,在漢代以后才開始被廣泛使用?!冻鯇W(xué)記•人部•交友》引《孔叢子》曰:“子高游趙,平原君客有鄒文節(jié),與子高相友善。”子高即孔穿,是《孔叢子》的作者孔鮒的祖父。孔鮒是孔子八世孫,曾為陳涉博士?!稘h書•息夫躬傳》載:“息夫躬,字子微,河內(nèi)河陽人也。少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覽記書。容貌壯麗,為眾所異。哀帝初即位,皇后父特進孔鄉(xiāng)侯傅晏與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為援,交游日廣。”傅晏是漢哀帝傅皇后之父,漢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從弟,官至大司馬衛(wèi)將軍,封孔鄉(xiāng)侯。息夫躬與傅晏同郡,私交甚好,后待詔黃門,“數(shù)危言高論”,因檢舉東平王室而受漢哀帝器重,任光祿大夫,封宜陵侯。因懼怕被權(quán)貴所害,曾作騷體《絕命辭》,陳述自己所處危殆的環(huán)境及對忠而見嫉的幽憤,后因受人誣告被捕,暴死。
漢代以后,在使用“友善”一詞的時候,只強調(diào)了兩人之間關(guān)系的親密,多不涉及雙方德行。而在孔子及原始儒家的價值體系中,“友”與“善”不僅體現(xiàn)親密、友善之意,更體現(xiàn)“以善為友”的價值取向。這是我們今天建設(sh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應(yīng)該珍視的傳統(tǒng)。
友,本義指朋友?!墩f文解字•又部》曰:“同志為友。從二又,相交友也。”即朋友是有共同志向的人。《釋名•釋言語》曰:“友,有也,相保有也。”即朋友是互相促進、互相扶持的?!墩撜Z•衛(wèi)靈公》載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荀子•大略》說:“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濕。夫類之相從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觀人,焉所疑?”《鹽鐵論•憂邊》引孔子曰:“不通于論者難于言治,道不同者,不相與謀。”《顏氏家訓(xùn)•雜藝》說:“故道不同不相為謀也。”都是說必須是同道之人才可為“友”。
《爾雅•釋訓(xùn)》曰:“善兄弟為友。”《廣雅•釋詁三》曰:“友,親也。”此處“友”用作動詞,指親善、友善?!睹献?bull;萬章下》載,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荀子•性惡》曰:“夫人雖有性質(zhì)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wù)邎蛩从頊酪?;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傳曰:‘不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擇良友而友之”,正體現(xiàn)了“以善為友”的友人之道。
和“友”意思相近的,還有“朋”字。《易傳•兌卦•象傳》曰:“君子以朋友講習(xí)。”孔穎達《周易正義》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廣雅•釋詁三》曰:“朋,比也。”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友人”即指“朋友”,而在古代漢語中,“朋”與“友”作為名詞和動詞,意義都可以相通。但“朋”指“朋黨”時,指的是不善之人的狼狽為奸?!秴问洗呵?bull;離俗覽•舉難》載白圭答孟嘗君曰:“且?guī)熡岩舱?,公可也;戚愛也者,私安也。以私勝公,衰國之政也?rdquo;《論語•里仁》載孔子說:“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各于其黨,就是黨同伐異。《論語•顏淵》載,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友善應(yīng)該是崇德,而不應(yīng)有“私安”之“惑”。
《說文解字•誩部》曰:“譱,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譱”即“善”字。《正字通•口部》曰:“善,與人交歡曰友善。”此處“善”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喜歡?!度A陽國志•劉先主志》曰:“漢嘉太守黃元,素(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慮有后患,舉郡拒守。”《三國志•蜀書•楊洪傳》曰:“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后患,舉郡反,燒臨邛城。”這里的“不善”即不喜歡之意,即厭惡、惡。
作動詞用的時候,“善”與“惡”相對。作名詞用的時候,“善”也與“惡”相對。在原始儒家話語體系中,作為名詞的“善”更是承載了終極價值追求?!渡袝?bull;虞夏書•大禹謨》載,夏禹曰:“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尚書•商書•湯誥》曰:“天道福善禍淫。”《尚書•商書•伊訓(xùn)》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棄惡揚善,自夏商周三代以來,都是古代圣王不懈追求的目標。
追求善,戒除不善,也是孔子及其后學(xué)一向的追求。《易傳•坤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傳•大有卦•象傳》曰:“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易傳•益卦•象傳》曰:“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傳•系辭上傳》孔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是說君子應(yīng)該重視言與行,善言善行,天下響應(yīng);惡言惡行,人神共棄。又《易傳•系辭下傳》孔子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論語•述而》載孔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又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rdquo;《論語•季氏》載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孟子•盡心上》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左傳•隱公六年》載陳國大臣五父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后又引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長惡不悛,從自及也。”所謂善,就是居仁由義?!睹献?bull;告子上》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又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即愛人,而惻隱之心正是通向善的路徑,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包含在惻隱之心中?!睹献?bull;離婁下》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所以異于禽獸,就在于人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有仁義禮智諸人生信條?!睹献?bull;盡心下》說:“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君子為人,無欲害人,便是仁;無欲穿墻逾屋而生奸利之心,便是義?!睹献?bull;公孫丑上》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也就是說,人與人相處,必須不斷擴充仁義禮智四者?!睹献?bull;離婁下》曰:“由仁義行。”《孟子•盡心上》曰:“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易傳•坤卦•象傳》曰:“君子以厚德載物。”所謂厚德載物,即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墩撜Z•顏淵》載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孟子•公孫丑上》曰:“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論語•學(xué)而》載孔子有“溫良恭儉讓”之德?!抖Y記•儒行》曰:“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jié)者,仁之貌也;言談?wù)?,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溫良、敬慎、遜接、禮節(jié),言談儒雅,歌樂從容,慈悲好施,是仁的表現(xiàn)形式,也應(yīng)是友善的基本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