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米粥我也吃”
這是流傳于我外公家一帶的故事。小時候,經常聽外婆說起。有一個乞丐,每天都要到我外公家附近的村子討要吃的。但是這個叫花子很有個性:不愛吃糠餑餑,不愛吃高粱米粥。久而久之,鄉(xiāng)里人都知道了他這個脾氣。所以,一聽到院門響,接著一句凄哀的喊聲:“好心的大爺大媽,大叔大嬸,行行好吧!給點吃的吧!”
——“糠餑餑!”
“我不愛吃糠餑餑!”
——“高粱米粥!”
“我不愛吃高粱米粥!”
——“那沒有啦!”
不用出門,就是這么幾句。于是轉到另外一家。
“好心的大爺大媽,行行好吧!給點吃的吧!”
——“糠餑餑!高粱米粥!”
“我不愛吃糠餑餑和高粱米粥!”
……
如是,從早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家家如此,句句如此。乞丐一定很失望,但還要堅持??墒嵌亲羽I卻不是用意志就能挺得過去的。眼見著天越來越黑,身上越來越冷,腹內越來越空,腳步越來越輕……最后敲開一家的門:
“行行好!給點吃的吧!”
“糠餑餑!”
“我不……”
話還沒說完,下一句就接上了:
“高粱米粥!”
“高粱米粥我也吃!”……
“人,非得擠兌到一定份兒上,才會說:‘高粱米粥我也吃!’”這是小時候外婆經常教育我的一句話。如今想來,這一句真是可以進《世說新語·規(guī)箴篇》的。
江米泉的故事
在順義、懷柔、昌平三區(qū)交界的地方,有一個村子叫西市,分為上西市、下西市兩個村。上西市村北就是燕山山脈軍都峰主峰。在山坳里,有一座寺廟,名叫江米泉,舊稱之為“江泉”,十幾年前我曾發(fā)訪古的神經,訪查過寺院。只見荒蕪一片,寺院早已頹圮,只有一些殘垣斷壁的痕跡。但從那遺址看,依然能想象出昔日規(guī)模的宏大。
據老人說,這里確實曾經很興盛。每到進香之日,方圓幾百里的信眾都來朝拜,熱鬧非凡。山下村名“西市”,便由此而來。寺廟之得名,據說是因為旁邊有一眼泉水,無論冬夏,常流不斷。尤為奇特的是,泉水中還夾雜著江米。老方丈每天派小和尚用笊籬到泉水中去撈,那江米總是正好夠吃。有時云游的僧人來了,寺里多了幾個人,泉水中的米便隨著增加一些,少了幾個人,米也隨著減少??蓮膩聿辉边^糧,也從沒有富余。
后來,這里的香火越加旺盛。老和尚終于耐不住別人的勸說,親自拿著錘、鏨,要把這個泉眼弄大一些。一錘、兩錘、三錘……泉眼旁的石頭一塊塊掉下來,眼看著就要大起來了,忽然,那水咕嚕一聲,就像人打了一個飽嗝,再也不流了。眼前只剩一個不大的泉眼,還有幾個錘子印兒……
一座恢弘的寺廟從此就衰敗了。據舅父輩說,許多年后人們上山還能看到那不大的泉眼和泉眼旁老和尚用錘子鑿過的痕跡。可到我上山的時候,我終于沒有找到泉眼,當然也就無從看到那老和尚貪心的憑證。
關于江米泉,我還依稀記得舅舅在冬日晚飯桌上與同輩擺龍門陣的情形。山村暗夜,黢黑的油燈下,幾位舅父輩在一起喝酒,昏黃的燈光將他們的影子斜拉著映在墻上。
“江泉里有過高人……”我在一旁的被窩里躺著,睜大了眼睛,什么也看不見。
“夏天,幾個和尚在一塊兒喝酒。就聽一位說:天兒太熱,沒有什么下酒的東西……”幾個光頭的和尚湊在一起,也是這樣昏黃的燈光,墻上映著幾個光光的頭……我趴在溫暖的被窩里,發(fā)揮著想象。
“就聽另一位說:等一會兒……”其中一個光頭站起來,離開,出門……
“一袋煙的功夫,那人回來了。往桌上扔了幾個凍梨。”“當啷”一聲,那桌上幾個黃燦燦的梨子,涼涼的,硬硬的,在桌上滾著。
“那人還說,這路真不好走,慢了。再一看呀,你猜怎么著?”怎么著?
“那人鞋上,還粘著兩腳雪呢!”粘雪有什么稀奇。我白天玩了一天,野馬似地跑,腳上都是雪,連靴子都濕了。
“你想,這是三伏天呀!”
“?。?rdquo;我一下子驚呆了。三伏天腳上粘雪,那得跑到多遠的地方??!“得到蘇聯(lián)吧?”那時我只知道北邊是蘇聯(lián),冷得很,冰天雪地。從此,江米泉在我的心中就變得極為神秘。后來的訪查也多源于此。
如今,又幾十年過去了,那里不知怎么樣了。
水聘娘娘
我不知道這個詞該怎么寫,一般寫作“水母娘娘”,可我們鄉(xiāng)間故老口中都說這個“聘”音,也只好不去管他了。
這個水聘娘娘是我們那一代流傳很廣、神通極大的一個神,可是卻未見于其他如《虞初志》之類的記載,也許應是 “地方神”一類吧。據說這是發(fā)生在距我們村20里外的一個名叫去碑營的小村的故事。這位水聘娘娘是一位漂亮的小媳婦,年齡失記,想必也就是“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的樣子吧。據說每天清晨,這位小媳婦就要被刁婆婆轟起來,到村口的井里挑水,要挑滿整整一缸。你想,天還沒亮,黑黢黢的街上寂靜得如死一般,連狗叫也沒有,一個小女子獨自一人,挑著兩只大水桶,到村外黑乎乎的井里去擔水,那是多么令人心酸的境況呀!
天天如此,日復一日。媳婦在婆婆的百般刁難里,忍氣吞聲地過活。不知過了多少年。有一天,終于遇到一位白胡子老頭兒,問她為什么每天都一個人來干這活兒。媳婦低著頭,訴說了這些年來遭受的磨難。老人被打動了,隨手遞給她一根燒火棍,說:“孩子,不用挑了。你用這根棍子,每天早晨在水缸里左三圈、右三圈地轉一下,水缸就滿了。”小媳婦將信將疑,還是接過了棍子。
第二天侵晨,她早早地起來,正要去挑水,忽然想起了老人的棍子,于是照老人的話,拿出棍子在水缸里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缸里的水呼呼直冒,登時就滿了。小媳婦很欣喜:“這下可好了!再也不必去吃那個苦、受那個累了!”心里對那位老人充滿了感激,把那根救命的棍子寶貝一樣地藏在了炕席底下。
可是不久這秘密就被婆婆發(fā)現了。“我說怎么不起床了呢?原來是這樣啊!”不知怎的,婆婆沒有聲張,大概是感到好奇吧。一天白天,她趁媳婦外出干活兒的時候,偷偷地把那根棍子拿出來仔細地瞧。就是一根燒火棍,沒什么出奇的。于是,她也按照媳婦的樣子,把棍子在水缸里轉??墒撬齾s不知道老人左三圈右三圈的規(guī)矩,只是拼命地攪。這下可不得了,只見那水缸里的水如百泉齊涌,呼呼地冒出來,再也止不住。眼見大水流了一地,洶涌著向屋外流去,婆婆驚慌失措。正在此時,媳婦回來了,見此情景,二話沒說,抄起鍋蓋,就蓋在了水缸上,一蹁腿,坐在了上面。她原是想用自己的身體壓住鍋蓋,再以鍋蓋止住外溢的水。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水根本壓不住。還是滔滔不絕地洶涌著往外流。
最終,那位可憐的小媳婦坐在鍋蓋上被水沖走了,再也沒找到。這個村子遭了一場大水,房倒屋塌,傷了元氣,很多年恢復不起來,至今也是一個窮村。據說,那個好心的老頭兒是龍王爺,那根燒火棍是龍王爺的揮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