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人類超越野蠻階段表現(xiàn)出的生存狀態(tài)。文明體現(xiàn)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善意關(guān)系。文明也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的總和,這個財富當(dāng)然包括物質(zhì)財物,但更重要的是精神財富,如文學(xué)、藝術(shù)、教育、科學(xué)、政治、道德等。

《尚書•堯典》說:“帝舜曰重華,協(xié)于帝??U芪拿?,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fēng)雷雨弗迷。” 孔穎達《尚書正義》說:“經(jīng)緯天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舜深哲文明,溫和、恭敬、誠實,美德傳布天下,因此唐堯從草莽拔擢舜擔(dān)任領(lǐng)導(dǎo)職務(wù)。舜擔(dān)任領(lǐng)導(dǎo)以后,民遵無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百官稱職,四方和睦,風(fēng)調(diào)雨順,陰陽和諧。舜之“文明”,就表現(xiàn)在他對天地萬物人性透徹把握的知識體系,以及引導(dǎo)社會向善的推動能力。朱熹《朱子語類•大學(xué)一》在解釋《禮記•大學(xué)》開篇的“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時說:“‘明明德’是知,‘止于至善’是守。夫子曰:‘知及之,仁能守之。’圣賢未嘗不為兩頭底說話。如《中庸》所謂‘擇善固執(zhí)’,擇善,便是理會知之事;固執(zhí),便是理會守之事。至《書》論堯之德,便說‘欽明’,舜便說‘浚哲文明,溫恭允塞’。欽,是欽敬以自守;明,是其德之聰明。‘浚哲文明’,便有知底道理;‘溫恭允塞’,便有守底道理。”由此可知,文明就是堅持善道,堅而守之?!墩撜Z•泰伯》載孔子說:“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死守善道,正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性的根本特征,也是文明和野蠻的分水嶺。

《周易》乾卦九二爻辭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乾文言》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乾卦初九爻辭說“乾龍勿用”,君子生不逢時,只能隱居于深池。當(dāng)天下文明的時候,君子就可以現(xiàn)身了。這說明文明之世是選賢舉能、人盡其才的時代??追f達《周易正義》說:“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文明應(yīng)該營造的是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的人文環(huán)境。《乾文言》說:“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jǐn),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兑住吩唬阂婟堅谔?,利見大人。君德也。’”這說明領(lǐng)導(dǎo)人對文明承擔(dān)有更大的責(zé)任和義務(wù)。鮑照《河清頌》說:“泰階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區(qū)宇文明。”此處大人,即指圣人,只有圣人在位,世界才有文明。

西漢焦延壽《易林》有“文明之世,銷鋒鑄鏑”之言,指的是文明之世是和平之世,是沒有戰(zhàn)爭和不需要暴力的時代。五代畫僧貫休《寄懷楚和尚詩》有“何得文明代,不為王者師”的句子,是說文明之世政治昌明,人人各得其所,有德行的人不需要去拯救社會,可以逍遙自由,從其所好。梁啟超《變法通議•排外平議》說:“文明之世,以道理為勢力;野蠻之世,以勢力為道理。”林紓《鬼山狼俠傳原序》說:“叱咤之間,伏尸十萬,厥狀亦云烈矣,乃以野蠻故,不能發(fā)現(xiàn)于文明之世界。以文明人固無此蠻想。”魯迅《準(zhǔn)風(fēng)月談•抄靶子》說:“中國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國度。”這些論述,都表明文明是理性和人道,是應(yīng)該和暴力、暴掠、殺戮相隔絕的。

《周易》明夷卦的卦象為下離上坤,離為火,坤為地,明入地中,卦辭為“利艱貞”,是說君子處艱難之世,《彖傳》解釋說:“明入地中,明夷。內(nèi)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nèi)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這是說商紂王時期周文王和箕子都能在災(zāi)難面前保持善道,無論是柔順還是晦明,都體現(xiàn)了對文明的堅守。

《論語•泰伯》說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周文王不因自己的勢力大,而不顧生靈涂炭,挑起對殷商的戰(zhàn)爭?!妒酚?bull;周本紀(jì)》載商紂王因西伯積善累德,擔(dān)心西伯篡權(quán),囚西伯于羑里,閎夭等求有莘氏美女及奇珍玩好以獻,紂王大悅,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西伯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炮烙之刑。西伯行善,諸侯有矛盾都找西伯裁決,而周人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不相爭。

《史記•殷本紀(jì)》載紂王淫亂不止,微子數(shù)諫不聽,遂去。比干強諫,紂以圣人有七心,剖比干,觀其心?;討郑搜鹂駷榕?,紂又囚之。《論語•微子》說:“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史記•宋微子世家》載,武王滅商,封箕子于朝鮮?!稘h書•地理志下》載:“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貉、句驪蠻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箕子治朝鮮,帶去了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在半島上建立了第一個政權(quán),這也是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生動事例?!豆茏?bull;牧民》說:“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jié)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箕子文明,而商紂王不知道禮義廉恥,反文明,其國亡身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人類文明在形式上雖有差異,但其核心內(nèi)容卻具有共性。中國是文明古國,中華文明也被認(rèn)為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斷絕的文明。中華文明從形成之始就表現(xiàn)出了符合人類發(fā)展方向的超越性和普世價值,因此能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影響亞洲和世界。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人的政權(quán)常被顛覆,漢族人也常常遭受民族壓迫之苦,但以漢族人為主體所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明卻頑強地存活下來,并成為中華民族反抗壓迫、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在中華文明史上,孔子無疑是最重要的圣人,《孟子•公孫丑上》說:“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又說:“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史記•孔子世家》載太史公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dāng)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拢瑐魇嗍?,學(xué)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孔子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就在于他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孟子•萬章下》說:“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孔子抉剔糟粕,發(fā)揮菁華,集中華文明之大成,同時,又指明了中華文明前進的路徑。《禮記•中庸》說:“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fā)強剛毅,足以有執(zhí)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孔子奠定了強調(diào)仁愛、善良、和平、公平、正義的文明價值追求,更是中國人的人格典范?!抖Y記•文王世子》說:“凡始立學(xué)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后世獨裁者尊奉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無論是否出于真心,客觀上都承認(rèn)了孔子作為中華文明象征的事實。

中國古代社會常以有道指文明?!赌鲜?bull;隱逸傳》載陶淵明“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而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夫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本為不孝之一,而陶淵明以自己不賢為借口,實際表達了晉非文明之世的認(rèn)識。檀道濟作為既得利益者,與陶淵明對晉的評價不同,但檀道濟也承認(rèn)文明之世就是有道的社會??鬃诱J(rèn)為,大同正是“大道”的表現(xiàn)?!抖Y記•禮運》載:“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焉,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郭店楚簡《唐虞之道》說:“唐虞之道,禪而不傳。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禪而不傳,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賢仁圣者如此。身窮不貪,沒而弗利,窮仁矣。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備矣。故唐虞之道,禪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人人相親,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yǎng),領(lǐng)導(dǎo)人不謀私利,無盜竊亂賊,世界大同,這是中華文明的最高期許,也是中國古人的中國夢。相傳為唐人李淳風(fēng)、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也是以“無城無府,無爾無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作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終極階段。

人類歷史是文明的歷史,這就意味著人類處在不斷追求文明的過程中,我們沒有辦法確定文明的起點,我們也沒有辦法確定文明的終點,文明永遠(yuǎn)沒有止境?!豆茏?bull;牧民》說:“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沒有物質(zhì)文明,也就難有精神文明?!盾髯?bull;富國》說:“故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國家富裕,而人民貧弱,國家雖有物質(zhì)財富,不能謂之文明。順乎民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建立文明社會的關(guān)鍵所在?!渡袝?bull;大禹謨》說:“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論語•為政》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管子•牧民》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不與人民為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是文明社會永遠(yuǎn)不能背離的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