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鋰電池劇毒、污染大
來源:一篇廣為流傳的網文稱,鋰電池劇毒、短命、易爆炸,使用條件苛刻;目前全世界都還沒有找到處理辦法,對環(huán)境造成巨大壓力。
真相: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動力電池領域首席專家、高級工程師王芳說,鋰電池通常指由鋰金屬或鋰合金為負極、使用非水電解液的電池。鋰離子電池是一種二次電池,其負極不采用金屬鋰,依靠鋰離子在正負極之間移動來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把鋰離子電池簡稱為鋰電池或鋰電,實際上二者屬于不同種類。
王芳表示,與鉛酸、鎳鉻、鎳氫等傳統(tǒng)電池相比,鋰電池不產生任何鉛、汞、鎘等有毒有害重金屬元素和物質,污染相對較小,且其電解液為有機溶劑和鋰鹽,大多無毒或低毒;但鋰電池分解或水解產物為氫氟酸和其他含氟化合物,具有一定腐蝕性和毒性。
王芳說,現階段被環(huán)保部門納入危險廢物進行管理的廢舊電池包括廢鎘鎳電池和廢鉛酸蓄電池。一次性電池、鋰離子電池、鎳氫電池等因其環(huán)境風險相對較小,并未納入危險廢物進行管理。
不過,由于電極材料、電解液與環(huán)境中其他物質發(fā)生水解、氧化等反應,廢舊鋰離子電池進入環(huán)境,可能會造成鎳、鈷、錳等重金屬離子污染、氟污染以及一些有機物污染。因此專家建議,國家應該盡早布局鋰離子電池回收再利用的工作。
流言:喝蘇打水預防癌癥
來源:最近幾年,愛喝蘇打水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了。據說蘇打水有許多好處,不僅可以中和酸性體質,還能預防癌癥。
真相:蘇打水是一種含有碳酸氫鈉(俗稱“小蘇打”)的弱堿性水,包括天然蘇打水和人工合成蘇打水兩種。天然蘇打水除含有碳酸氫鈉外,還含有鉀、鎂、鋰、鈣、鍶等礦物質;而人工合成蘇打水是以純凈水為基礎,再加入碳酸氫鈉和其他添加劑制成的。
正常人的血液pH值在7.35—7.45之間浮動,并不會因為食物(包括蘇打水)等外界因素而改變,所以并不存在所謂酸性體質和堿性體質的說法。而部分病人由于手術、化療、放療等造成身體酸堿平衡失調,從而出現酸性體質。所以不是酸性體質導致疾病,而是部分疾病可能會引起酸性體質。
從營養(yǎng)價值來說,兩種蘇打水并沒有本質區(qū)分,主要是以補水為主,但蘇打水畢竟含有鈉,如果經常大量飲用,則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另外,部分人工合成蘇打水額外添加了白砂糖(即蔗糖)、果葡糖漿,長期大量飲用還會增加肥胖、糖尿病、痛風等疾病的發(fā)病風險,因而健康人沒必要長期大量喝蘇打水。
流言:剩飯菜里有血管擴張劑
來源:網絡上一則信息稱,剩飯剩菜里的亞硝酸鹽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強的血管擴張劑,能起到通暢血管、改善血流的作用,還能預防老年癡呆、骨質疏松等疾病,并引用了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系范志紅副教授的文章進行佐證。
真相:范志紅副教授接受記者采訪表示,該信息明顯地斷章取義,誤導消費者。她的文章主要是論述了剩菜種含有亞硝酸鹽并沒有公眾想象的那樣恐怖,其含量并不會導致中毒或是誘發(fā)癌癥。蔬菜烹調之后如果能夠及時放入冰箱冷藏,過夜之后仍然是安全的,這樣的蔬菜亞硝酸鹽含量不會引起健康風險。微量的亞硝酸鹽甚至可能通過轉化成一氧化氮而起到擴張血管的作用,對降低血壓和預防心臟病有好處。但這并不是說亞硝酸鹽是好東西,鼓勵大家多吃。
科信食品與信息交流中心項目主任阮光鋒表示,網文混淆了硝酸鹽與亞硝酸鹽,人體內硝酸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還原為亞硝酸鹽。硝酸鹽安全無毒,它會增加血管中的亞硝酸鹽濃度,但并不會達到引起亞硝酸鹽中毒的程度。在健康人的胃里它也不會大量產生致癌的亞硝胺類物質。不過,如果直接服用亞硝酸鹽,每天達到1000mg,那就比較危險了。消費者不要因為聽說亞硝酸鹽有好處就盲目吃剩菜,甚至產生補充亞硝酸鹽的想法。
流言:高錳鋼電水壺燒水會損害記憶力,致人變笨
來源:江蘇省質監(jiān)局發(fā)布小家電產品抽檢檢測結果,55.6%的電水壺樣品及22.2%的料理機、榨汁機、豆?jié){機使用的高錳鋼錳含量在10%左右。有專家表示,這類食品容器加熱后會里面的錳會析出來,而人體攝入超過一定數量的錳元素會對神經系統(tǒng)造成損害,如記憶力衰退等。
真相:鉻含量為18%、鎳含量為8%的不銹鋼才能真正起到“不銹”的作用。但是,由于鎳的價格是錳的10倍,有的商家為降低成本不僅拼命減少鉻含量,還用錳代替鎳,導致不銹鋼表面鉻的氧化保護膜極易被破壞,金屬超量析出是肯定的。
不銹鋼產品安全與否在于所用材料是否合規(guī)。江蘇省質監(jiān)局發(fā)現的市售55.6%不銹鋼水壺都使用非食品級的高錳鋼,這是大家應該注意的。
但是,對杯子和水壺里析出的這點錳實際上不必太過擔憂。人體從飲食中攝入的錳在消化道中的吸收率僅1%—5%,不至于引發(fā)錳中毒。
盯著不銹鋼鍋和杯子中析出來的錳,那是舍本逐末,實際上,呼吸道才是錳的主要暴露途徑。為了逃脫鉛的魔掌,人類開始用甲基環(huán)戊二烯三羰基錳替代四乙基鉛作為汽油的抗爆劑。隨著越來越多的汽車尾氣排放,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散到環(huán)境中,然后被人們吸入。
流言:再也不用擔心膽固醇的攝入了
來源:美國農業(yè)部在2015年的膳食指南中寫到:“長期以來,我們建議居民膽固醇每日攝入量不超過300mg。今年,美國膳食指南咨詢委員會(DGAC)不會再限制居民膽固醇的攝入量,因為目前的證據顯示膳食膽固醇與血脂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真相:人體每天大概需要1000mg左右的膽固醇,飲食攝入約占20%—30%,其余需要通過肝臟合成。人體內的膽固醇含量偏高或偏低都不好,可能預示著肝臟有問題或存在其他健康風險。
正常情況下,人們每天從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少于人體所需,大部分都需要人體另外合成,因此通過少吃膽固醇來降低身體總膽固醇含量是不可能的。
換句話說,人體就像一個大工廠,把從外界攝入的脂肪全都拆成小零件,再根據自身需要把零件組合成新的物質。因此,想控制身體的總膽固醇水平,單單少攝入一些膽固醇是沒用的。這就是膳食膽固醇與血脂之間沒有明顯相關性的原因。
引發(fā)人體膽固醇代謝異常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遺傳因素、生活規(guī)律、飲食習慣等。從飲食角度來講,單純限制膽固醇攝入的意義不大,而應該更關注飲食的總量和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