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俗中,春節(jié)實實在在是“中國第一節(jié)”,既是一年的第一個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節(jié)日。春節(jié)為一年之始,因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說。春節(jié)也是大團圓的節(jié)日,全家團聚,一個也不能少。古代有些州縣長官出于仁慈憐憫,甚至會讓收押的犯人回家過年,團聚后再回監(jiān)舍,以傳揚自己的德政和仁聲。因而中國人不管分散到哪里,家始終是他的“圓心”,每逢春節(jié),都要千里迢迢往回趕。以前社會相對封閉,大多數(shù)人工作、學習離家不遠,活動半徑不大,路上行旅不多。改革開放以后,社會開放程度高了,流動性大了,就連土生土長的農(nóng)民也走南闖北進城打工了,于是便有了“中國春運”這般特殊景象。
作為一種執(zhí)拗、頑強、數(shù)千年不曾消退的文化情結(jié),春節(jié)團圓反映了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信仰和民族心理。它首先緣于中國人對“圓”的崇尚。中國先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地承載萬物,天籠蓋四野,人在天地之間,于是形成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天地運行的法則與軌跡也是圓的,日起日落、月缺月圓、四時更替、江河流轉(zhuǎn)。人道順應(yīng)天道,亦遵從圓的運行規(guī)律,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圓,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終始相接,無始無終。人,象天法地以應(yīng)人事,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尚圓的觀念貫穿了中國人的哲學思維和審美趣味。道家認為“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即言道的運行也是一個圓,從一個開始又回到一個開始,這個過程叫做“復”?!墩f文》曰:“復,往來也。”《易》曰“反復其道”,又曰“無往不復”。太極是陰陽和合的一個圓,八卦的變化規(guī)律也是一個圓。佛教傳入中國后,更使因果輪回、圓融無礙的思想深入人心。人生事業(yè)要追求圓滿,美滿婚姻的象征符號是花好月圓,家庭最好的狀態(tài)是團團圓圓。因而中國語言中,有關(guān)圓的成語非常多,處事講智圓行方、隨圓就方、面面俱圓;說話要字正腔圓;長相要面如滿月;人情如月有陰晴圓缺;孩子走失了,不計代價地找,一定要骨肉團圓;夫妻相處應(yīng)該鏡圓璧合,即使分離了,也要努力使破鏡重圓;管理家庭和社會,“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大功告成了,就叫功德圓滿。至若一些物件也多取圓形,若銅錢、銅鏡、水井、木桶、鍋碗瓢盆,等等,就連歌曲描述人生履跡,也叫“畫他自己的圓”……
大團圓的美滿理想,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不管作品主人公境遇如何悲慘挫折,最終多是一個令人歡喜的大團圓結(jié)局。王國維曾在《紅樓夢評論》中分析過這種現(xiàn)象:“中國的悲劇充滿了樂觀主義色彩,著意于團圓之趣……若《牡丹亭》之《追魂》,《長生殿》之《重圓》,其最著之一例”,究其原因,“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色彩。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
春節(jié)是一年“圓”的終結(jié)和完滿,又是新一年“圓”的開始,按照人道順應(yīng)天道的觀念,一家人也必須以“圓”的姿態(tài)大團聚,團團而坐,吃團圓飯,一起除舊迎新。一人在外,全家牽掛,在家庭情感和文化意象上,就是“不圓滿”。因而,在中國人深層的精神情結(jié)和文化心態(tài)上,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團圓至關(guān)重要。
其次是崇拜的觀念。崇拜是恐懼加希望的產(chǎn)物。惡劣的天氣變化、各種自然災害、疾病、饑餓、漫漫嚴冬和長夜,都令上古初民感到恐懼,深感人類的渺小和大自然的不可抗御。但是,大自然更多時候又表現(xiàn)出它的美麗和溫情,給予人類生存許許多多的恩賜。在恐懼和希望的交合中,人們相信天地,相信萬物有靈,而且這些神靈主宰萬事萬物。于是,人們便希望通過一定的儀式溝通天地和神明,祈求神靈給予人類更多的福祉,護佑人類減少或避免災難和疾病。農(nóng)業(yè)民族有一整套自己的神系,祈禱的內(nèi)容主要是風調(diào)雨順、四季平安、稻谷豐收、吉祥如意。
“年”,起初并不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它的最早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禾穗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后來的“年成”一詞即源于此。因此,古代字書(字典)都把“年”字歸入禾部?!洞呵锕攘簜鳌吩疲?ldquo;五谷皆熟為有年也。”(《桓公三年》)又云:“五谷大熟為大有年。”(《宣公十六年》)“有年”“大有之年”都是好年成。由于禾谷一般是一歲一熟,“年”與“歲”在時間上周期相同,因此到了夏朝,便開始用“年”來表達歲時的含義。一到歲末,不管年景如何,都要舉行隆重的報祭(以臘祭為代表),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感謝與敬畏。
傳統(tǒng)說法中,其實不只是灶神爺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登天奏事,年三十返回人間,而是除夕之夜萬神下界。諸神來到人間明察暗訪,視人之善惡而定一年之禍福休咎。因而除夕夜一定是全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和和氣氣、和和美美大團圓,共同接受諸神檢閱;除嬰孩外,個個都要徹夜不眠地“守歲”,防止邪僻入夢;一到子時便鳴放鞭炮,緊閉門戶,不可在外獨處、夜行,以免沖撞了神靈;大年夜家家戶戶通宵爐火熊熊,燈燭高照,亮遍室內(nèi)的每一個角落,鞭炮聲此起彼伏,讓一切邪瘟病疫無處藏身,直到年初一早晨吉時才開門焚香,朝當年的吉方揖拜、起行,民間說法叫做“出方”。
中國人的信仰中除了神靈崇拜外,還有極為重要的祖先崇拜。這是中國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結(jié)構(gòu)的反映,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個性特征。對于中國人而言,祖先是護佑家族的神祇,父母是家庭的軸心。故春節(jié)祭祖是村落與家族祭祀的重要儀式。祠堂祖廳正中牌位上,通常寫著“天地君親師位”。蓋以天地陰陽二氣交感化生了人和萬物,是人與萬物共同的父母或主宰,所以天地居上,為最尊。中國古代家國同構(gòu),君為一國之主,也是千家萬戶的共主,沒有國則沒有家。民國建立后,皇帝被趕跑了,帝制結(jié)束了,“君”被改為“國”,成了“天地國親師位”。親是姓族的列祖列宗。師是萬世師表孔老夫子,突出對文教的尊崇。別小看農(nóng)村相沿已久的祭祖儀式,這種祭祀實際上有一種綜合祭祀的意味,是一個核心崇拜體系的呈現(xiàn),只是現(xiàn)如今意識到的人不多而已。
信仰是春節(jié)大團圓的粘合劑。而一次次的大團圓,則不斷地強化著人所歸屬的“群”的文化認同。一座祠堂,讓一個姓族、一個村落的父老子弟團聚在一起;故去的高曾祖父、列祖列宗和在世的祖父母、父母,讓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血緣紐帶維系了族親的團結(jié),然后逐漸外放,與地緣結(jié)合,而鄉(xiāng)黨,而國家,而天下。祖先崇拜、慎終追遠、愛家愛國的傳統(tǒng)與鄉(xiāng)土情緣就這樣一代代承繼、接續(xù)。每一個參加儀式的個體,都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實在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他知道自己的“所從來”,他有祖先的觀念、家族的觀念、倫理的觀念、秩序的觀念,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責任。他會勉勵自己和子弟做合符道德的事,做有價值的事,做光宗耀祖、造福鄉(xiāng)鄰、有利社會和國家的事,決不能行亂禮法,以致辱沒父母、辱沒祖先、辱沒鄉(xiāng)里、辱沒國家。
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我們把春節(jié)團圓僅僅看作是回家吃頓年夜飯,甚至看作一種負擔,厭煩到試圖破舊立新,試圖掙脫“春劫”的綁架,那就真的找不見我們的文化根脈和溫婉的鄉(xiāng)愁了。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正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