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專門提到垃圾分類那回事兒,“加強城鄉(xiāng)環(huán)境綜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這不是小題大做,而是建設美麗家園的一篇大文章。
曾讀到過這樣一句話:“從垃圾分類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民素養(yǎng)。”它讓我感到糾結而又難受。因為向來以文明著稱的國人包括你我他,在實際生活中或許就不懂得如何很好地處理自家的垃圾。這不是妄言。一位知名作家在國外曾經(jīng)因為把碎玻璃片和其他垃圾掃入同一個垃圾袋里而遭到房東老太太的“拒租”;一些留學生在國外的生活啟蒙課程竟然是對生活垃圾的分門別類;一起又一起中國游客在國外機場亂扔商品包裝事件受到譴責訓斥……這樣的故事肯定還有很多。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推進綠色發(fā)展、循環(huán)發(fā)展、低碳發(fā)展”“建設美麗中國”,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近些年來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推進城鄉(xiāng)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但客觀地說,效果與理想差距甚遠。生活垃圾分類在許多城鎮(zhèn)只是多了個“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符號概念,大家仍然飽受垃圾圍城之苦,在多數(shù)鄉(xiāng)村甚至連個帶符號的垃圾桶(箱)都沒有,依舊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fā)”。每到節(jié)假日,在一些風景名勝區(qū),從景點到停車場乃至公路兩側,都不同程度地積壓著各種廢棄垃圾,五顏六色混雜在一起,仿佛構織了風景區(qū)的另外一道“風景線”。
垃圾分類處理不是生活小事,而是民生大事,它可以促進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升中華民族整體文明素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為什么垃圾打包處理亂扔亂放現(xiàn)象依然故我?垃圾分類為什么這么難?理性地分析一下問題的癥結及其原因,主要是在相當一部分人的眼中,垃圾分類是公家的事,自己有權利無義務,而政府部門也沒有把垃圾分類真正當成一回事。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俗語恐怕是很多中國人的信條。“掃清自己門前雪的還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門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里如是說。由于我國舊習俗文化使然,自家門前雪也有人不愿意掃,況且是多此一舉的垃圾分類的閑事。如果有人對垃圾進行分類,那他就成為十足的“呆瓜”,因為最終還是垃圾“一鍋端”,并不管用。這種心理到處可見。于是乎,上面下文件,下面沒人管,有規(guī)則不執(zhí)行,有決定不實施,人人都在“打醬油”,以致“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在很多地方淪為奢談。
期盼不能總是那樣望眼欲穿,實現(xiàn)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取決于上下一心共同發(fā)力,大家的事情大家辦。2016年6月,國家發(fā)改委、住建部聯(lián)合下發(fā)了《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按照“政府主導、部門協(xié)同、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各級政府及其部門應該首先發(fā)揮帶動引領作用,充當好垃圾分類處理“守門人”的角色,促進民眾一起把垃圾分類當成大事辦好。
廣泛開展垃圾分類的習慣教育。當前我國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還不強,而垃圾分類又是一項需要公眾參與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活兒,由初始的被動強制行為逐漸形成主動自覺的生活習慣,這就需要教育。誠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習慣。”要通過宣傳教育,發(fā)動家庭、學校、社會各界參與,讓垃圾分類的知識進課堂、進社區(qū),不斷深入人心。什么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生活垃圾“分什么”“怎么分”“分類之后怎么處理”?不能光講大道理,要運用教育的手段,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使之家喻戶曉。只有“大手牽小手”“小手拉大手”,人人都動手,才不致于使垃圾分類制度陷入形同虛設的困境而備受詬病。
將垃圾分類上升到法律層面。對于垃圾分類,光靠個人的自覺還不行,還得靠法律和制度的嚴格約束。日本《廢棄物處理法》第25條14款規(guī)定:胡亂丟棄廢棄物者將被處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1000萬日元,要求公民積極舉報胡亂丟棄廢棄物者;美國紐約法律告誡居民,必須在丟棄垃圾前進行分類處理,違者將受到處罰;在瑞士還專門設有“垃圾警察”,懲處那些不守規(guī)矩的人。在強大的法律面前,民眾養(yǎng)成了不敢亂扔垃圾的習慣,在人人嚴格遵守規(guī)則的氛圍中,又會促使每個人自覺參與垃圾分類。我國也應制定相關法律,將垃圾分類處理納入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法治化管理軌道,按照“多帽合一”綜合執(zhí)法的模式,變“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統(tǒng)一高效,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垃圾分類處理新途徑,加大對垃圾分類的日常監(jiān)管和亂扔垃圾的處罰力度。
加快垃圾分類硬件配套設施建設。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考驗著政府的管理能力。沒有硬件設施的支撐,生活垃圾分類就會“只聽梯聲響,不見人下來”,無法向前推進。當前我國垃圾分類的硬件設施建設還沒能跟上,即便有意愿將垃圾分類投放,但從垃圾收集的前端到垃圾處理的末端,都基本缺乏生活垃圾分類后的流向配套設施。因此,推進我國生活垃圾順利分類,關鍵在于垃圾收集、轉運及最終處置等基礎設施的設計和建造,適當開設可回收垃圾“兌換超市”,增加垃圾分類品種,確?;旌侠M入分類體系后,各種成分垃圾能夠得到適當?shù)谋9?、收集、運輸、再生和處理,按照預定路徑走向各自的歸宿。
把垃圾分類當作共享經(jīng)濟的產業(yè)來辦。“世界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垃圾分類是影響垃圾資源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政府要以共享經(jīng)濟的理念,催生新的商業(yè)模式如垃圾管理公司,培育壯大垃圾處理產業(yè),通過市場運作的辦法,使垃圾能夠物盡其用。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建立良性的經(jīng)濟循環(huán)體系,以專業(yè)聯(lián)合的方式將垃圾收集、分類,并分送不同工廠處置和資源化利用,使回收垃圾獲得良好的資本回報率。在這方面,政府應該舍得投入,相對于垃圾亂棄亂放而引起的環(huán)境污染,這種投入是值得的,況且從長計議,還能節(jié)省政府的大筆開支。
組織開展垃圾分類的全民活動。由政府部門不定期組織市民、村民開展清掃垃圾、垃圾分類活動,能夠提升社區(qū)庭院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shù),還可以提高宣傳教育效果,樹立健康衛(wèi)生理念,養(yǎng)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由此進一步提升國民素養(yǎng)。據(jù)媒體報道,今年春節(jié)前夕,南方某省會城市兩次開展“全民清潔家園”大掃除行動,市民志愿者踴躍參加,清理各類廢棄物質4.1萬多噸,營造出干凈整潔、喜慶祥和的節(jié)日氛圍,受到廣大市民的贊譽。此類公益活動應予以大力推廣,使垃圾分類處理在我國蔚然成風。
旖旎的春色由萬紫千紅的花瓣枝葉構成,建設美麗的家園需要每個人從點滴做起。垃圾分類,人人有責,“貴在行動,成在堅持”,只要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從我做起,多盡一份心,多出一份力,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就一定能早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