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四海于一瞬,觀古今于須臾。閱讀的即時便捷,不是想象的幻境,而是觸目可見的真實存在。

1983年,我開始讀大學,進圖書館首先要到目錄室,卡片抽屜如藥房里的中藥匣子,逐頁翻閱,再填索書單,請館員代為查找。去書店要麻煩營業(yè)員從架子上拿樣書,到第三次時,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張口。在服務臺上翻《社科新書目》,預訂登記。從出版社郵購圖書,同學間限時借閱熱門讀物,都成過往的記憶。如今書店、圖書館離我們越來越近,開放時間越來越長,交流活動越來越多,坐擁書城博覽群書,全民閱讀以書會友,置身書香社會,圖書耀眼悅目。但肯尋書便有書,“圖書+”讓它無處不在。進駐劇院、博物館等文化場所的書坊,日益成為文創(chuàng)的標配設施。附麗于圖書,觀影、聽樂、賞畫,看“非遺”,辦展覽,司禮儀,懿歟盛哉。若觀瞻作家紀念展后,再讀其作品,格局境界自然又上層樓。

我所在的城市,省圖書館建設搬遷期間購置了多輛借閱汽車,環(huán)城提供服務。無論是南國還是北疆,在人流匯集的熱鬧場所,24小時自助圖書借閱亭早已不是稀罕之物。社區(qū)、農家、校園、軍營,甚至在航行于大海的艦船上,在改造服刑人員的監(jiān)獄里,我們都看到了鄴架巍巍,書屋屹立。首都地鐵上的漂流書架,盡顯讀書人的共享情懷。杭州地鐵彩虹閱讀專列,六個閱讀主題分布于六節(jié)車廂,掃描二維碼即可在移動端閱讀。用戶時代到了,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座圖書館,每個人都能夠化為一名愛書家,每個人的經歷本身都呈現為一本書,現代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趣味盎然。

這些年,我從事圖書出版業(yè),頗能從閱讀方式中體味出時代變遷;而與書有關的文化活動在近些年愈加層出不窮,琳瑯滿目,從中更能折射出這個新時代人們的新理念、新精神與經典書籍的共鳴,在神州大地上空回蕩不已。

上海書展博覽創(chuàng)意,中外名家聚首國際文學周,近20位作家在十小時里接力吟詠;展場內外魯迅紀念館、巴金故居、詩歌之夜等十處滬上文學地標人頭攢動,與這座城市關聯著的名作,故事難忘,書寫不朽,見證著歲月,承繼著傳統,關乎文脈延續(xù)和氣質的塑造。文句的內涵,文辭的色彩,創(chuàng)作的情味,聽眾的共鳴,在低吟高唱的誦讀中畢現無遺,作者和讀者在文字的橋梁上相會交好。

南國訪書,我曾在中山大學圖書館特藏部瀏覽陳寅恪和商承祚的捐書;拜訪古籍所,聽整理者介紹《全粵詩》編纂經過。向達和陳翰笙諸多作品、資料入藏北大圖書館,研究者可便利查閱,充分發(fā)揮珍貴文獻的作用。李劼人、李一氓兩位川籍作家的文庫落戶四川省圖書館,兩萬余冊名家藏書作為優(yōu)秀文化資源惠及民眾。北京國圖賓館、南京鳳凰臺飯店,賓客在走廊和房間飽覽藏書,曾住曾讀的經歷,終不能忘。“一書一城”活動中,哈爾濱和拉薩分別推薦遲子建、阿來的小說,東北、西南邊陲重鎮(zhèn)建設文化的自信卓識,引來欽羨。

劉蘇里與貝克對談全球化和風險社會,章百家與傅高義縱論改革開放,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長劉慶柱解說絲綢之路來龍去脈,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縷析雕塑的意義,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譚利華評點《新日漢詞典》和《辭海》編纂,這些講座啟發(fā)聽眾思考,令我受益無窮。好書不只是一種表述想象,還應該是現場的對話交流。直覺—詮釋—歷史性的接受,切己去體會,虛心可明察,理想閱讀視野當隨時代,“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仰沾時雨之化,滋養(yǎng)我們成為讀者與作者的時代,讀者作者合作,再佐以學術批評,出版物進步與完美之道指日可待。郁郁乎盛文,新時代、新生活。居中,裹挾激勵;處身,喜樂充盈。

知之好之,好之樂之;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孔孟先賢的哲思點撥,堪稱知書懂書者的入門鎖鑰。書與人互相塑造,“各成其才,而同歸于善”,“書,就是兩個相愛的人的故事”。法國巴亞德教授提倡書籍保持其自身模糊性,“閱讀不一定都是有益的”,“閱讀的首要任務就是不讀”。德國小說《批評家之死》中那位堅持非此即彼原則的批評家,說得更為決絕:“書嘛,不是好就是壞,說別的,就是腐敗。”《書目答問》也早有告誡,“讀者不知要領,勞而無功”。面對林林總總的圖書,張望、夢想,有所思、有所念,清代學者王鳴盛談及讀書感受時,曾以“目輪火爆、肩山石壓”來形容積累過程中的艱辛,砥礪磨煉,“時或得知,瞿然而喜”,才能有所得,有所成。讀書求解,絕非理所當然,欲速則不達,“學不可以驟幾”。詩人馬拉美稱閱讀為手術,閱讀即同時刪除、完成作品的過程。歌德坦言直到晚年方學會如何看書,他推崇以批判眼光接近作者精髓,特別感興趣的書,每個人都有責任弄清楚其獨特內容。這些內容與我們自身內在特質有什么關系,我們能達到怎樣的興奮度,取得什么收獲?連續(xù)的詰問,意在摘掉有色眼鏡,清除偏見,回歸常識,面向真理,志在用益。

放言侃談的裝點,落筆為文的實用,忖思琢磨的探究,無論在什么時代,閱讀賦予的力量不可勝數。美好讀書的愿景如何發(fā)現?一位同學30多年耽于書卷,淹通深造,傳承心得:由文字到文章終歸文氣,感受體溫,領悟見解,于盛迂抑揚間鑒古觀今。閱讀之病又該如何規(guī)避?多、寡、易、止,《禮記•學記》如此概括學習四大失誤,讀書人小心謹防這些困擾迷惑吧。閱讀畢竟永無定論,遍布迷津,滿貯可能,始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