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編輯老師抬愛,約我寫一篇以“尋找生活的詩意”為主題的稿件,于是我騎上摩托一路狂奔到縣城后的馬鞍山腳下,徒步登上山頂,想找找寫作的靈感。此時正值傍晚,西沉的太陽已經(jīng)靠近神秘的大涼山脊梁,將余暉灑向人間,夕陽抹在小城凸起的幾座高樓上,高樓又將滿身的金光折射給了黃昏的街道,幾片暮霧從對面的明子山輕輕飄來,像是要給即將入睡的小城蓋上輕柔的薄紗。頓時,一場盛大的詩意就展現(xiàn)在我眼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這個小城駐足了十余年,我卻沒有認(rèn)真地審視過她,原來,她也是一個詩意的存在。

小城名叫“永善”,是典型的山城,在其境內(nèi),美若仙境的馬楠云海、鬼斧神工的碼口溶洞、碧波蕩漾的金沙江、宏偉壯麗規(guī)模排名世界前三的溪洛渡水電站,都像華美的詩章書寫在這片大地上,遼闊而壯美。

如果說小城是一首唯美的現(xiàn)代抒情詩,那么位于小城中心的工農(nóng)廣場就是這首詩的點(diǎn)睛之筆,它蘊(yùn)藏著永善人恒久的紅色記憶。1946年12月,中共黨員胡仁惠遵照上級指示,懷揣革命火種,只身一人來到位于小城工農(nóng)廣場位置的永綏聯(lián)中任教導(dǎo)主任,以此身份為掩護(hù)開展革命活動。不久,組織又派了一位“教書先生”孔繁林到永綏聯(lián)中任教。那時的永綏聯(lián)中是一棟三層的土木小樓,斑駁而陳舊,教學(xué)條件極為簡陋。那時誰也沒有想到,這棟破舊的小樓里蘊(yùn)藏的紅色光芒將照亮無數(shù)人的未來。在這里,胡、孔二人利用課堂和課余時間傳播革命道理,對學(xué)生進(jìn)行革命教育,發(fā)展壯大中共黨組織,播撒紅色的種子。一縷紅色火焰在白墻青瓦間悄無聲息地燃燒、蔓延開來。如今,小城但凡有大型演出、表彰大會、公益活動,都會在這里舉行。當(dāng)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歡快的音樂響起,廣場舞、交誼舞、民族舞將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從疲憊中解放出來,優(yōu)美的舞姿炫動了這座小城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工農(nóng)廣場不僅是一個廣場,更是人們參與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平臺和載體,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坐標(biāo)。

位于小城東部的振興大街,是小城這首詩中最華麗的句子。街道始建于2001年,是一條具有濃郁現(xiàn)代氣息的大街,它的建成寓意著整個小城從此開始振興。嶄新的樓房,寬闊的街道,華美的路燈,茂盛的行道樹……對于一個發(fā)展相對遲緩的貧困地區(qū)縣城,振興大街理所當(dāng)然地成了整個小城最耀眼的部分。作為小城這首詩中最濃墨重彩的一句,它不負(fù)眾望,將整個小城的繁華悉數(shù)納入懷中,并引領(lǐng)沉寂多年的小城一路高歌,奔向璀璨的明天。

一首抒情詩,必定少不了恬靜、柔軟和深情的部分。位于小城東南的三街,是整首詩中最抒情的段落。這是小城最古老的街道,承載著小城數(shù)代人的情懷。而今雖然已被時光擠成了一條狹長幽靜的巷子,但依舊是熱鬧繁華的小城搏動的脈管。走進(jìn)三街,兩旁是一棟棟被歲月的煙火熏得發(fā)黑的青磚房和老式木板房,這些歷經(jīng)歲月滄桑的建筑飽受風(fēng)雨洗禮,依舊巍然而立,默默地記錄著時光留下的足跡。老房子內(nèi),石磨豆花、酸菜黃豆湯、連渣撈、面面飯、紅燒肉,在紅紅的爐火上沸騰,香氣浸透窄窄的巷子,緊緊拽住行人的腳步。巷子里,修鞋、補(bǔ)衣服、配鑰匙、修鐘表的師傅們,有的正在口若懸河地向客人介紹自己的技藝,有的正在操作機(jī)器忙得汗流浹背,有的則悠閑地抽著旱煙,目光在人群中搜尋可能的顧客……在三街漫步,我們看到的是世相百態(tài)圖,聽到的是生活交響曲,感受到的是滿溢的煙火味。

大道至簡,是最樸素的詩意。小城這首抒情詩中最為傳神的一行,是全城沒有一處紅綠燈。這讓很多外地朋友大為震驚,一個縣城,竟然不需要紅綠燈,交通依然暢通無阻,這恐怕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罕見。如果站在云端俯視小城的一天,可以看見時間之神正在將穿行于小城的車輛和行人匯編成詩,清晨輕快舒緩,正午心潮澎湃,黃昏熱情奔放,入夜低吟淺唱。而無論誦讀者的語速如何變化,情感如何升華,每一輛汽車都暢行無阻,每一個行人都來去自如。這是小城人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也是一個城市滿滿的愜意與自豪。

美食,是小城這首詩的修辭。與大多數(shù)城市一樣,永善這座小城也有它不同尋常的美食和別具一格的味道,最能撬動食客的舌尖和俘獲其胃的當(dāng)屬洋芋。洋芋可以是宴請賓朋的佳肴,也可以是果腹的小吃;可以是高檔餐廳的菜品,也可以是路邊小店的家常。整個小城里,幾乎每個角落都在售賣人們喜歡吃的燒洋芋、蒸洋芋、炸洋芋、炒洋芋,蹲在街邊吃,坐在餐廳里吃,走在大街上吃,整座城都彌漫在洋芋的香味中。在永善,吃洋芋不僅是解饞,更是一種時尚,甚至已成為一種文化。

除了男女老幼皆喜歡的洋芋,永善還有兩種獨(dú)特的美食:一種是溜筒江黃糖,即將一小塊碗狀的糖放入水中,其慢慢融化后依然保持碗狀而不散,用一根吸管將融化的糖汁全部吸出來,水中不留一絲糖跡。另一種美食叫碗樂貢米,這種米的神奇之處在于,煮熟之后不僅芳香沁人心脾,而且每一粒米都筆挺地站立著,儼然沙場上肅立待命的將士。無論是甘醇的黃糖,還是芳香的貢米,都是永善這片大地賜予人間的珍品,是大自然對人類最詩意的饋贈。

對于小城這首悠長的情詩,我是一個詞不達(dá)意的小小句子,或者只是一個字,甚至只能算一個偏旁,但我要用盡微弱的含義,為她再添一絲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