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荒野山林中與人類相遇,或藥用,或食用,或飲用,中國人從這枚樹葉上發(fā)現(xiàn)了神奇的奧秘。除解渴、提神、療疾外,茶亦滋養(yǎng)了心靈,澆灌出詩意與哲思交融的精神之花。
當茶葉走出中國的地理邊界,就與瓷器、絲綢一起,構成了最早的三大“中國制造”。伴隨著旅人的腳步,茶葉穿越絲路古道,艱程萬里,深刻影響并改變了世界。
茶,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茶為良藥:初識與共識
同中國人與茶的初次相遇一樣,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對茶的初識,也是從它與生俱來的藥效開始的。
中國茶的對外傳播有史可考,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因與中國接壤且兼有海路,朝鮮半島可以算得上最早接觸到中國茶的海外地區(qū),其次是一衣帶水的日本。
大約從7世紀起,茶就出現(xiàn)在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的文獻和碑刻中。據(jù)朝鮮史書《三國史記》載薛聰所作《花王戒》云:“又有一丈夫,布衣韋帶,戴白持杖,龍鐘而步傴僂而來曰:‘……竊謂左右供給雖足,膏粱以充腸,茶酒以清神,巾衍儲藏,須有良藥以補氣,惡石以蠲毒。’”可見,茶的提神醒腦之功早已被朝鮮人所認識。
中國茶及茶文化東傳日本,僧侶發(fā)揮了先導作用。既有來華求法的日本僧人,如最澄、空海、永忠等和尚,亦有赴日傳法的中國僧人,如鑒真和尚。此間,最著名的日僧當屬榮西禪師。他不僅從中國帶回茶籽種植,還寫了日本首部茶書《吃茶養(yǎng)生記》。他在《序》中寫道:“茶者,末代養(yǎng)生之仙藥也,人倫延齡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天竺、唐土同貴重之,我朝日本亦嗜愛矣。古今奇特仙藥也,不可不摘乎?”
除朝鮮半島、日本外,從唐代起,茶也西傳波斯、阿拉伯等西亞地區(qū),南傳印度半島。851年,阿拉伯人穆根來到中國廣州,他在游記中提及了茶:“……中國人稱這種草葉叫‘茶’。此種干草葉比苜蓿的葉子還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開水沖喝,治百病。”
歐洲人也是從藥效初識茶這枚神奇的樹葉的。歐洲最早關于茶的文獻記載是威尼斯作家G.B.拉穆西奧所著的《航海與旅行記》。他從波斯人哈吉·穆罕默德那里得知:“它(中國茶)的鮮葉或干葉,用水煎沸,空腹飲服,煎汁一二杯,可以去身熱、頭痛、胃痛、腰痛或關節(jié)痛……”
隨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對神秘的東方充滿了向往。傳教士、旅行家、航海家、商人等不同身份的人帶著不同目的紛紛來到東方,有的還進入中國宮廷任職。在他們的日記、游記中,茶被反復提及,他們對茶的保健功效多有溢美之詞。
在歐洲本土,茶也成功地引起了醫(yī)學家的注意。1641年,荷蘭醫(yī)學專家尼克勒斯·迪克斯首次從醫(yī)學角度頌揚茶葉:“無論是什么植物都不能與茶葉相提并論……除了增強體力外,茶葉還可以防止膽結石、頭痛、發(fā)冷、眼疾……”茶傳入英國也是在17世紀。有趣的是,最早宣傳推廣茶的是咖啡館,并誕生了世界上首張茶葉海報,以大篇幅宣揚喝茶對健康的種種好處。也是咖啡館,打出了世界上首個茶葉廣告:“全體醫(yī)生都認可的優(yōu)良中國飲料——茶。”后來,咖啡館還成為英國飲茶風尚的流行前沿。
歐洲大陸勁吹的飲茶之風,也影響了列強的海外殖民地,印度、斯里蘭卡、印尼、巴西、肯尼亞、馬拉維等國還成為新興的產(chǎn)茶國。
從中國到海外,從東方到西方乃至世界,不論膚色、種族和信仰,人們對茶的初識即共識——這是一片有益健康的神奇樹葉!
享茶時光:貴族與平民
在很長一段時期,朝鮮、日本的宮廷都把來自中國的茶視為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并以飲中國茶為榮。
茶在傳入日本之初,最先在寺院中流行,并與皇室貴族關系密切,稱其“貴族之飲”毫不過分。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但日本終究還是形成了一套迥異于中國的茶文化體系,即日本茶道。它融禪修、哲思、審美為一體,具有很強的儀式感。在其形成過程中,不斷去中國化、去除“貴族茶”“寺院茶”等標簽,最終成為日本的國粹。在亦屬中華文明圈的朝鮮半島,儒、道、釋(禪宗)文化與茶文化交融,開出了另一朵新“花”——韓國茶禮。
而歐洲人對來自東方的茶先是深感好奇,在見識了其保健功效后,就深深愛上了這枚神奇樹葉。特別是在英國,茶很快就贏得了“康樂飲料之王”的美名,并掀起了一陣飲茶風潮。不過茶的價格可不便宜,飲茶一度是尊貴身份的象征。要知道,這可是跨越了大半個地球、從中國漂洋過海來的!這陣“香風”吹進宮廷時,更令王公貴族們沉醉。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與英王查理二世成婚時,嫁妝里就有221磅中國茶,她也因此被稱為“飲茶皇后”,并開啟了英國皇室飲茶之風。
茶在英國宮廷風行了近200年后,貝德福德七世公爵夫人安娜·瑪麗亞首創(chuàng)了下午茶。按英國貴族社會飲食習慣,午餐與晚餐之間隔著漫長的時間。為緩解其間的饑餓感,安娜便讓仆人準備一些茶和點心來墊墊肚子。她還常邀前來拜訪的貴族夫人、閨蜜到“藍色會客廳”聊天、喝茶、吃點心,靜享午后時光。這種具社交功能的茶會深受貴族太太們的歡迎,很快在社交圈風靡開來。
后來,隨著印度、斯里蘭卡等新興產(chǎn)茶國后來居上,中國不再是一家獨大,茶價也越來越親民,下午茶在平民百姓中甚至貧民窟里也得到了普及。今天,下午茶已是英國特色文化之一。不論何時何地,英國人都熱衷于喝下午茶,正如英國民謠里所唱的那樣:“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間的一切為茶而停。”
俄羅斯人對茶的熱愛毫不遜于英國人。他們每天的生活從一杯茶開始,以一杯茶結束。茶是他們正餐以外的補充,有時干脆就用茶代替三餐中的一餐。“天色轉黑,晚茶的茶炊,閃閃發(fā)亮,在桌上咝咝響,它燙著瓷壺里的茶水;薄薄的水霧在四周蕩漾……”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深情地寫道。
“無茶炊便不能算飲茶。”愛茶的俄國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種用金屬材料制成的、像獎杯一樣的器具——茶炊。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圍著茶炊喝茶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平常,他們還把茶炊親昵地稱為“金子般的伊萬·伊萬諾維奇·薩馬瓦爾”。當茶炊被端到桌上,一段茶香四溢的愜意時光就在緩緩流淌了。
販茶生金:財富與征服
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教授艾倫·麥克法蘭曾指出:“如果沒有茶葉,大英帝國和英國工業(yè)化就不會出現(xiàn)。如果沒有茶葉常規(guī)供應,英國企業(yè)將會倒閉。”這句話絕非言過其實,“日不落帝國”的強勢崛起與稱霸世界,與茶密不可分。
盡管如此,最早把中國茶運往歐洲的卻是“海上馬車夫”荷蘭。17世紀時,荷蘭是海洋的霸主,巔峰時擁有1.6萬只商船,相當于英、法、西、葡四國之和。緊抓歐洲人對茶不斷增長的需求,荷蘭人靠販茶賺得盆滿缽滿。越來越迷戀茶的英國人為了喝茶不得不大掏腰包,對因茶致富的荷蘭人更是分外眼紅。
如何不通過荷蘭人就能喝到中國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去中國,沒有“中間商”!此后,英荷圍繞包括茶在內(nèi)的海上貿(mào)易主導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17—18世紀,兩國共進行了四次戰(zhàn)爭。前三次雙方各有勝負,在18世紀最后一次戰(zhàn)爭中,英國最終擊敗了對手,榮登霸主寶座。
其實,在以茶、絲、瓷為大宗的中歐貿(mào)易中,中國長期以來都保持著驚人的貿(mào)易順差。英、荷、法、葡、西等列強源源不斷地把從美洲掠奪來的白銀用于購買茶,而中國對西方的“洋玩意”興趣索然,進入中國的歐洲商品數(shù)量少得幾乎可忽略不計。它們雖極不情愿,但又無可奈何。茶、絲、瓷這三大最古老的“中國制造”,就品質來說,當時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國家與中國相匹敵。怎樣才能打破中國茶的壟斷地位?英國人深感困惑。一籌莫展時,一種像茶一樣會致人上癮的植物令他們眼前一亮。其蒴果的汁液經(jīng)干燥固化后,可像煙草一樣吸食,會讓人產(chǎn)生飄飄欲仙的幻覺。這就是鴉片!它的輸入徹底扭轉了中英貿(mào)易格局,中國的命運也為之丕變。
英國對華輸入鴉片的同時,也在其殖民地印度阿薩姆地區(qū)成功制出了紅茶。1839年,488磅阿薩姆茶在倫敦拍賣,拍出了不錯的價格,阿薩姆茶開始嶄露頭角。英國如火如荼的工業(yè)革命也為阿薩姆茶的產(chǎn)制提供了先進的設備與技術。機械漸漸取代了手工,茶葉量質齊升。阿薩姆茶在國際市場上打開銷路后,英國也從茶葉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相比之下,中國茶生產(chǎn)效率低,品質也不盡如人意,甚至一度淪為劣質茶的代名詞,曾屬于中國茶的桂冠正漸漸消失。
一邊是茶的失落,一邊是鴉片的崛起。鴉片為歐洲國家彌補貿(mào)易逆差、大舉打開中國市場貢獻甚巨。正如當年歐洲人離不開中國茶一樣,當時的中國人也被這株開著美麗花朵的毒草勾了魂、攝了魄,變成了歐洲人眼中的“東亞病夫”。茶與鴉片,中國與英國,腐朽與進步,封閉與開放,彼此對抗,堅船利炮與割地賠款也隨之而來。
還是英國,其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因反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傾銷茶葉,爆發(fā)了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茶在怒濤駭浪中湮滅,反抗剝削與壓迫的火焰卻被點燃。1776年7月4日,一個年輕的國度——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了,隨后它也加入到世界茶葉貿(mào)易體系中來。
然而,這些只是華茶對外貿(mào)易的縮影。華茶輸出的歷史與到達的遠方遠不止于此,因茶這一“綠色黃金”,條條道路通中國。連接中西、穿梭千年的陸、海絲綢之路,從中國西南到南亞、西亞、中亞及東南亞各國的茶馬古道,橫跨亞歐大陸、被譽為“世紀大動脈”的萬里茶路,還有草原茶葉之路、茶船古道等,皆因茶而興。財富與征服,壓迫與反抗,戰(zhàn)爭與和平,悲歡離合,都在這些平凡而偉大的道路上輪番上演。
茶牽中西,茶連世界。穿越千年的時光,一葉茶從中國的西南出發(fā),在全球畫了一個巨大的“同心圓”。從北緯49°到南緯33°,全球有60多個國家與地區(qū)產(chǎn)茶。作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全球有160多個國家、近30億人飲茶。
在茶的故鄉(xiāng)——中國,茶不僅是傳承數(shù)千年的國飲,亦是中國文化的符號。“茶的含蓄內(nèi)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從東方到西方,從中國到世界,在茶的馥郁芬芳與雋永滋味里,依然蘊藏著茶樹最原始的文化基因。茶樹的正式學名是“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sinensis”的意思正是——中國!
(作者單位:福建日報《茶道》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