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居住的小區(qū)到地鐵站有兩公里,從地鐵站到單位有一公里,考慮到地鐵上還有一個多小時疲憊擁擠的通勤時間,這去地鐵站和出地鐵站的路,就顯得不那么愜意了,要想不遲到,非小跑不可。直到有一天共享單車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中,它伴我有五年之久了,早已成為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它的情感和思緒就像一首起起伏伏的詠嘆調,讓我回味不已。
在共享單車還沒有盛行的時候,我是騎著自己的自行車去地鐵站的。就像不少人遭遇的那樣,有天那輛二手自行車被偷了。自行車丟的那天早上,我是在震驚、憤怒和失落中跑到地鐵站的,但仍然遲到了10分鐘。所以,2017年共享單車興起時,我毫不猶豫地交了99元押金,有了自己的“小黃”。小黃車個頭比較小,我勉強能騎,但好在它到處都有,總是整齊排列著向我“招手”,我頓時感覺路上輕松多了,考勤的壓力也沒有那么大了。真該感謝想出這個好點子的人,讓我在北京漂泊的生活有了一個伙伴。其時共享經濟方興未艾,順風車、共享充電寶等服務也紛紛亮相。
小黃車打敗了“黑摩的”。以前地鐵口凈是“摩的”,起步價10元。我記得有一次時間不趕巧,出地鐵站就眼見要遲到了,不得已咬牙坐了一次“摩的”。我把自己壯碩的身子塞進“摩的”狹小的空間里,呼吸都有些不暢了,就這樣蜷著身子到了單位,在最后一刻打卡成功,才長長舒了一口氣。有了小黃車,“黑摩的”生意就難做了,網上消息說,有司機忿不過,將小黃車的胎扎了、車鏈也破壞了,甚至扔到了河里;也有人說是冤枉了他們,其實是沒有公德心的人做的。網上還由此引發(fā)了如何看待共享單車的討論。小黃車的興起,也順手把城市公共自行車淘汰掉了。公共自行車的設計理念很好,騎行也舒服,就是取用和停放不太方便,取車點和還車點都比較少,好不容易用一次都不知道哪里能還車。共享單車在這方面就便利很多,但也帶來了亂停亂放的弊端。
小黃車在城市里像潮水一樣涌來,又像潮水一樣退去,現(xiàn)在偶爾在某個街道的角落里還能見到它的殘骸。在與其他后起的共享單車競爭的熱浪中,小黃車騎行不夠舒適、易遭損壞、鎖盤技術含量低的弱點暴露無遺。但我對它還是有感情的,畢竟是自己用過的第一種共享單車。我還記得第一次打開小黃車時將信將疑的心情:在車鎖的數(shù)字面盤上鄭重按下密碼時,車鎖真的彈開了。不是我的車卻任我驅馳,我也不擔心車被偷走了,身心仿佛都變得自由了。誰知道它說退場就退場。最初跟小黃車打對臺戲的是大橙車,骨骼精奇的橙紅色單車呈現(xiàn)出滿滿的現(xiàn)代科技感,GPS定位、無鏈條、可升降座椅、太陽能充電……最神奇的是,它的車鎖可以自動打開,而不必手動輸入密碼:用手機掃碼后,鎖 “啪”的一聲彈開。這就是科技帶來的神奇與便利。我自然也犯了互聯(lián)網時代最容易犯的錯誤——見異思遷,于是我的手機里又有了第二種顏色的共享單車應用程序。而且,在兩家激烈競爭的一段時間里,兩種車竟然可以免費使用,只要交押金就可以。后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小黃車敗北退場,我的退還押金申請排在了1000多萬人之后,保守估計要300年以后才能拿到那99元。最可笑的是,大橙車在換了東家之后變裝改色,染上了我們曾經熟悉的黃色,我叫它“大黃車”。
在小黃車和大橙車激烈競爭而免費使用的時候,我對它們背后的經濟模式產生了一點興趣。共享單車的運營需要一大筆費用:除了維護車輛硬件、保證其良好運行之外,讓車輛出現(xiàn)在合適的地方也需要有人專門運輸。為了應對共享單車的潮汐現(xiàn)象,我經常看到大卡車和電力三輪車載著密密堆放的共享單車往來卸運,投入這么多人力物力也是一大筆費用。那點押金以及押金帶來的收益,夠用嗎?我查了一些資料才知道,其實共享單車的背后有資金支持,風投資金能夠支持共享單車運營商進行負債經營,通過競爭占領市場。在這場競爭中,更好的用戶體驗、更低的運營成本、更多的資金支持,成為某種共享單車突出重圍的重要因素。后來,小藍車橫空殺出,車很一般,但它上手使用的條件很誘人——不用交押金,只要你在相關應用程序的信用分達標就行。這種捆綁方式也似乎成為共享單車的標配,大黃車后來甚至取消了單獨的應用程序,要用單車,只需要下載其東家的應用程序即可,共享單車和它背后的資本力量完美地結合起來。小藍車換了名字、改成藍白車之后,獨立做起了出行應用程序,包括打車軟件、酒店住宿等。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才是經濟學的鐵律。
共享單車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fā)明”之一,它的發(fā)展背后頗多玄機。以前常聽說,中國是自行車第一大國,但曾幾何時,私家車的蓬勃發(fā)展讓小汽車占領了空間有限的馬路,將自行車擠到了人行道上。共享單車的出現(xiàn),讓這種情形發(fā)生了逆轉,其盛行與“綠色出行、低碳生活”“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這些理念分不開,更離不開政府的有效倡導。既然將共享單車交給市場去做,難免有一段時間會野蠻生長,比如以低于成本價的競爭來獲取壟斷地位,或者路上突然涌現(xiàn)出十幾種顏色各異的共享單車,把人行便道排成了共享單車的“彩虹橋”。政府的調控使市場逐漸回歸理性,合理有序地安排單車投放量,共享單車也走上健康發(fā)展的道路。馬路為自行車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路面還設計了各種顏色的標志以方便出行,騎共享單車成了新時尚,現(xiàn)在路上人們騎的自行車絕大多數(shù)是共享單車。我也卸載了不需要的單車應用程序,只留下兩種辦了包月套餐。沒辦法,小區(qū)所在地只有藍白車,而市區(qū)最常見的是大黃車。早起時我還是有點擔心,生怕小區(qū)門口成排的藍白車被比我更早上班的鄰居騎光了……
去年孩子年滿12周歲時,過生日的一個重要活動就是和他一起去騎共享單車。我們專找車少人稀的地方,一路領略城市郊外美好的秋色。騎累了,我們就在路邊的長椅上休息會兒。讓久違的大自然點綴我們忙碌的城市生活,這也有共享單車的一份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