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我從一封郵件中獲悉,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lǐng)導(dǎo)人鮮英先生的女兒鮮繼楨女士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去世,享年99歲,不禁悵然若失。我并沒有見過鮮繼楨女士,但因為工作的關(guān)系,她仿佛已經(jīng)成為我的一位熟稔的長輩。

10多年前,鮮繼楨慷慨捐贈給國家的《著名人士題字紀念冊》(俗稱“鮮繼楨留言冊”),已經(jīng)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在位于重慶的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內(nèi)的中國民主同盟展區(qū)陳列。十余年來,我陪同過許多貴賓,特別留意他們參觀時的反應(yīng)。我發(fā)現(xiàn),凡是有較深歷史文化修養(yǎng)的客人,往往會在鮮繼楨留言冊的專柜前駐足,凝神端詳,有時還會詢問講解員這是不是原件。得到肯定答復(fù)后,往往得到很大的欣悅和滿足。此時,我也仿佛與有榮焉,不禁暗暗為他點贊:這是一位懂歷史、真識貨的觀眾。

特園,原為民盟元老鮮英的公館,抗戰(zhàn)時期成為時賢會聚的“民主之家”,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遺址,依托特園遺址修建的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也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十余年來接待觀眾近600萬人次。但是,由于歷史浪潮跌宕起伏,歷經(jīng)時間的淘洗,流傳至今的特園文物已經(jīng)不多,誠為憾事。鮮繼楨留言冊無疑是見證特園歷史的一顆璀璨明珠,日益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華。

2009年,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新館建設(shè)啟動。為了豐富館藏,陳列館派出文物征集人員上百人次,分赴各地走訪、收集文物。在此期間,工作人員聯(lián)系到鮮英的九女鮮繼康,得知其大姐鮮繼楨一直保留著一本當年到訪特園的各界知名人士親筆題詞的留言冊。這無疑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

鮮英出生于1885年,是張瀾先生的學生和同鄉(xiāng),深受其愛國民主思想影響,雖出身行伍,卻頗多嘉言懿行。1920年即參與創(chuàng)辦《新蜀報》,曾長期擔任社長。全民族抗戰(zhàn)初期,鮮英卸任綿陽專員后,退出軍政界,專注實業(yè),積極支持抗日民主運動,襄助有利于抗戰(zhàn)的進步力量。位于嘉陵江畔的特園經(jīng)過近10年的刻意經(jīng)營,環(huán)境優(yōu)美,堂廡開闊,又地處戰(zhàn)時首都重慶的中心地段,交通便利,逐步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和許多民主人士活動的重要場所,成為創(chuàng)造歷史、見證歷史的風云之地。

鮮繼楨是鮮英的四女,1921年12月25日出生,她從重慶廣益中學畢業(yè)后,就讀于金陵大學園藝系,與張瀾之女張茂延、盧作孚之女盧國懿等為同學,十分友好。

與當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鮮繼楨十分仰慕家中來往的各界知名人士,按照當時流行的習俗,特意準備了留言冊,請前輩們題詞留念。她不在家時,便委托妹妹鮮繼根代為完成。1940—1945年,她利用各界知名人士到特園相聚的機會,請他們在留言冊上留下墨寶,以茲紀念。張瀾、馮玉祥、沈鈞儒、郭沫若、陶行知、盧作孚、李德全、羅隆基、潘光旦等20多位各界知名人士均曾揮筆題詞。

1944年,鮮繼楨與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生沈均康在重慶生生花園舉行隆重婚禮,喜結(jié)連理。參加他們婚禮的好友楊汝綸留下這樣的回憶:“(他們)請我當總招待,重點接待婚姻介紹人黃炎培和沈鈞儒,有機會與他們攀談。黃老聲稱吃素,但可吃蛋,我特意為他安排菜油煎荷包蛋及其他素菜的一份西餐。沈鈞儒是因堅持抗日反蔣而被關(guān)進蘇州看守所的‘七君子’之一。他是中外聞名的律師,是各種奇石的收藏家,堅硬的石頭象征他剛正不阿的性格。”

1946年,沈均康赴美留學,鮮繼楨隨行。這本珍貴的留言冊隨她一同到了美國。幾十年來,雖多次搬家,但她一直謹慎珍藏,以寄故園之思。

2010年,經(jīng)過鮮繼康的介紹,陳列館的工作人員終于聯(lián)系上鮮繼楨。得知重慶依托特園修建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的消息,已屆九旬的鮮繼楨十分高興。經(jīng)過慎重考慮,她決定讓自己精心保存了60多年的留言冊回歸它誕生的地方。她表示,讓留言冊回到特園,是最恰當、最穩(wěn)妥的歸宿,但一定要進行最安全的交接。除此而外,她沒有別的要求。

陳列館得到消息,熱情邀請鮮繼楨再回重慶走一走、看一看,但她年高體弱,已不能遠行。經(jīng)過商議,鮮繼楨為了將留言冊送回國安排了一場接力。首先,她委托妹妹、鮮英先生的八女鮮繼平把留言冊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帶回上海,交給鮮繼康暫存。然后于2010年底,陳列館派人專程赴上海,迎回這件珍貴文物。最后在2011年4月,受鮮繼楨正式委托,81歲的鮮繼平在全家人的陪同下,抱病回到重慶,正式簽署捐贈協(xié)議,無償捐贈留言冊。正式捐贈儀式就在特園遺址舉行,過程十分簡樸,前后不過一刻鐘。隨后,徐在庸、鮮繼平夫婦攜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一家六口參觀修復(fù)后的特園遺址。撫今追昔,她感慨萬千,連說三遍“恍若隔世、恍若隔世、恍若隔世……”雖然重病在身,但那天她身板筆挺,精神極佳。

一年后,鮮繼平逝世;九年后,鮮繼楨逝世。而今,鮮英子女在世者,唯有定居西安的七女鮮繼根。

這本留言冊仿佛一位游子,出國六十五載又回歸故園,其身世具有傳奇色彩,讓我接近它時,不由得懷著一種恭謹戒慎的心情。白色絨布包裹著封面和封底,左側(cè)有圓形裝訂孔,黃色絲絨線將52頁紙張一頁頁連接起來。封面中間褐色絲線從左至右斜向上繡著英文字母“Autographs”,即親筆簽名之意。

逐頁觀覽,真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給:張瀾的題詞是“既懼國之將亡,又憂亂至無日,如何救亡,如何弭亂,有志氣的男兒女兒大齊起來負責”,沈鈞儒的題詞是“在這大時代中間,只有讀書才能增進學識,掃除苦悶,變化自己旗幟,解決當前種種問題”,張君勱的題詞是“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篤行”,張申府的題詞是“實事求是”,陶行知的題詞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為人民服務(wù)者,拜人民為老師”,張東蓀的題詞是“為婦女界造幸福”,李德全的題詞是“經(jīng)濟獨立為女子處世平等的基礎(chǔ)”,潘光旦的題詞是“我同意美國副總統(tǒng)華萊士的看法,在最近將來的中國,農(nóng)業(yè)的改進重于工業(yè)的提倡”……

仔細品味留言,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仿佛就在你面前,一腔熱血、一種胸襟、一份赤誠躍然眼前,仿佛可以看到他們當年略為沉吟、一揮而就的風采。前賢手澤,字里行間流露出融會中西的深厚文化修養(yǎng),文采風流撲面而來,書法也各擅勝場,或樸拙厚重,或婉轉(zhuǎn)流麗,值得品鑒。2013年,潘光旦先生之女潘乃穆得到館方贈送的乃父題詞仿制件,首次目睹,極為欣慰,特意在除夕當天致電表示感謝。

從文博專業(yè)的眼光看,留言冊還有一層學術(shù)上的意義。它以物證史,充分印證了特園“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的盛況,是諸多關(guān)于“民主之家”歷史回憶的確鑿物證,存世至今,實屬萬幸。2013年,留言冊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9年,留言冊入選《重慶市文物志》,成為新中國成立70年間重慶最具代表性的珍貴文物之一。

2022年6月,“保護傳承統(tǒng)戰(zhàn)文化”被寫入中國共產(chǎn)黨重慶市第六次代表大會報告。如果說特園歷史遺址的修復(fù)開放,使重慶的統(tǒng)戰(zhàn)文化有了代表性的物質(zhì)載體,那么留言冊的回歸,無疑讓這座歷史建筑有了充足的內(nèi)蘊和神采。每當看到這件文物,都可以觸動人們歷史的沉思,使人得到精神的凈化。

1962年,鮮英夫婦金婚之日,鮮英寫下這樣一首詩:“雙喜臨門日,百年偕老星。兒孫歡慶祝,萬里憶明楨。”這里的明,是鮮英次子鮮繼明;楨,即指萬里之外的鮮繼楨。去國二十二載,及鮮英病歿,父女未再聚首。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鮮繼楨在暮年的慷慨捐贈,讓珍貴文物回歸祖國,成就了文博界的一段佳話,真不愧為先賢哲嗣,懿范可風,也可見鮮英先生苦心孤詣培育的淳厚家風,代有傳承。我相信,鮮繼楨的名字也將與這件文化瑰寶一起留存于世。

(作者單位: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