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教孩子學走路、學說話、學做事、學做人……這些常規(guī)項目,每位母親都會全力以赴,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然而絕大多數母親都是普通人,她們有缺點,有陋習,會犯錯,有時還可能成為“反面教材”。
我的老母親和許多農村婦女一樣,大字不識一個,勉強認得錢幣的面值,或許只是記住了它的規(guī)格、圖案、顏色等信息。所以,媽媽不可能教我認字、作文,也從沒有給我講故事、說道理。
但不得不承認,媽媽教會了我許多生活經驗。直至現在,老人家90多歲了,依然在言傳身教,盡管有時候可能是一本“反面教材”。她給我的啟示是正向的,總會帶來心靈上的觸動,比那些公開發(fā)行的正能量出版物更加珍貴。
每次我從省城回家,媽媽都會早早起床,點柴火,煮早飯。然后,一次次地、慢慢地踱進我的臥室,并不說話。其時,我可能半夢半醒,閉著眼睛,但能感覺到她的十二分小心。時至九點,媽媽終于憋不?。?ldquo;乖乖,不早了,起來了,飯冷了。”
我從幾百里之外趕路回來,從文字堆里掙扎出來,就是想回家徹底放松一下。可是,媽媽的嘮叨總是擾人清夢。我只好極不情愿地起床,配合老人家吃完早飯。早些年前,我還是不樂意配合的,甚至會頂她幾句。
媽媽床前叫醒的畫面,時不時地會在我的大腦屏幕上閃回。而我獲得的啟示也越來越明晰:做父母的,一定要有邊界感。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生活軌跡,在健康、安全的框架下,盡可能不要干涉子女,即使是好心善意。
我的兒子在國外留學,我們通常的聯(lián)系方式是微信。愛人每天關心兒子的運動步數,少了,擔心兒子在睡覺,悶在室內,對身體不好;多了,又想知道他去了哪里,是不是安全。問得頻了,兒子當即關閉運動數據。我比愛人心寬一點,知道給孩子一些空間,學業(yè)的事不問,擇業(yè)的事不管,熱點的事不議。但是,往往還是忍不住追問幾句,問得多了,兒子煩了:“能不能每天少問這些無聊的話題?”一句話,堵住千萬個問號。真的是“一言九鼎”,自以為很有愛的我,只好閉嘴,心里默念三遍“親生的”。
怎么和孩子有質量地交流?媽媽沒有教我,也不會教我,但是她以她老套的方式,警示我們做父母的必須管住嘴少嘮叨。后來,我在心理學者那兒又聽到一個育兒“八字方針”:不求不應,有求必應。
媽媽是苦日子熬過來的,習慣對自己“狠一點”?,F在的生活衣食無憂,而媽媽勤儉節(jié)約的慣性強大,什么都摳,什么都掐。飲水,要用免費的井水;電器,能不用皆不用。天熱,關著空調,晃動扇子;天冷,穿成“套娃”,拒開暖風。給她買吃的喝的,她都省到過了保質期才胃口大開;給她一些零花錢,我每次都特意從自動取款機上取出現金,而她轉身又讓妹妹存到銀行??此炜s手縮腳,這邊喊疼那邊喊酸,我一遍遍好言相勸:“你把空調打開,屋內溫度高一點,身體血液循環(huán)就加快了,哪會這疼那痛的。”姐姐看破也戳破:“你要她開空調,那不等于送她的命!命重要?錢重要?”媽媽以她“自討苦吃”的生活模式教導我們:再也不能這樣活,再也不能那樣過。人生不是以苦為樂?;钪囊饬x,是要對自己好一點。
兩年前,姐姐回來照顧年老力衰體弱的媽媽。本以為是母慈子孝的和諧場景,哪知道屋檐下的“明爭暗斗”此起彼伏。姐妹們每天視頻聊天,相談甚歡,媽媽耳朵有點背,卻不甘被冷落一邊:“你們有說有笑的,瞞著我老太婆什么?”媽媽喜歡稀的飯、咸的菜,姐姐吃不慣,只好分別燒煮、盛裝,媽媽憤然不解:“你長這么大不都是吃我做的飯、燒的菜?現在跟我分開吃是嫌棄我?”姐姐幾次被理直氣壯的老母親氣得涕泗橫流,擦干眼淚之后,姐姐開始自我反思:“我們將來有命活到七老八十,一定要知足,要惜福,要自覺,不要給子女添堵,不能給后人找麻煩。”
父母與子女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他們的價值取向自然難以與現代文明同步、合拍,他們不可能始終提供“正確”“標準”的生活空間。但是,這個空間,正是年輕一代反思的空間、成長的空間。
人生這場修行,不全靠“他教”,更需要“自悟”。老母親的“反面教材”給我最大的啟示是,人不要輕言改變世界。很多時候,你連身邊的人,哪怕是親人都很難改變。父母改變子女,子女改變父母,都沒那么容易。不過,面對矛盾和問題,我們可以試試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