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yè)后,我成為下鄉(xiāng)知青,落戶于大別山東南麓潛山縣一個生產大隊的農場。

一日在農場辦公室,我看到一本《魯迅雜文集》,感到非常親切,便問場長能否借來看看。場長說“你拿去吧”。幾乎是文盲的老場長大概在心里想,書是上面送的,不能吃不能喝,在桌上擺著礙手礙腳,早點拿走好。

書的封面有一層厚厚的灰,里面幾頁有黃漬,霉味很重,可我卻如獲至寶。拿回宿舍后,我將書認真擦拭一番,然后放在陽光下曬了曬。之后,我端端正正地在扉頁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和時間。

讀高中時,我就非常喜歡魯迅先生,曾將他的木刻圖像用毛筆描下來,貼在床頭墻壁上。我愛好文藝、體育,其中語文成績在全年級一直保持前幾名。一次上語文課,老師指名要我朗誦魯迅先生的小說《藥》。讀著讀著,我讀出了真情實感,聲情并茂地模仿起了小說中幾個人物的語調,全班同學聽得鴉雀無聲,以至下課電鈴響了仍坐著不動。我讀完小說,全班爆發(fā)出一片歡笑和掌聲,連一向嚴肅、風度翩翩,我們背地里說他像資本家的周老師,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當年農村精神生活極為貧乏,農場更是如此,《魯迅雜文集》就成了我唯一可讀的書籍。在這本書中,我對《隨便翻翻》這篇文章格外感興趣。《隨便翻翻》雖然發(fā)表于1934年,可捧讀它時仍然感到親切、受教益。魯迅先生說,閱讀的方式不宜一個模式。如果僅僅“隨便翻翻”,那是“冒充博雅”,是“騙人”。做學問的人,搞科研的人,有進取心的人,讀書絕不可能只“隨便翻翻”。

“比較是醫(yī)治受騙的好方子”,魯迅先生在《隨便翻翻》一文中所用的關鍵詞之一“比較”,以及關于“比較”的思考,有一種振聾發(fā)聵的效應,每次讀后,我都深受啟發(fā)。

我讀過許多遍《隨便翻翻》,心里忽地覺得在沸騰、有話要說,于是在沒有上漆的簡陋長條木桌上,用父親單位的公文紙寫了篇千余字的讀后感。寫好后,用信封裝好、封口,在信封右上角剪一個三角形,以示“投稿”,就可以免貼八分錢一枚的郵票了。那年代農村沒有圓筒郵箱,我要去縣城郵局投稿,還得扣掉半天工分。記得那時一斤米一角三分九,一斤豬肉七角三分,我舍不得被扣掉半天工分,就等吃過早飯,利用半個小時的歇息時間小跑到公路邊,請上街的熟人代我將信送到郵局。

大概拙文結合了當時形勢,縣廣播站在“全縣新聞”節(jié)目中,將我投的稿子全文播出。那時收音機、報紙都很少見,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幾十人的農場沒有一份報紙。縣廣播站是全縣最權威的新聞媒體,記得當時一位編輯老師用毛筆給我寫了一封回信、寄來兩本稿紙,對我予以鼓勵。郵遞員送來稿紙時,我很激動,因為第一次知道寫文章還要用稿紙。知青同學和農場場員也都是第一次看到稿紙,他們很羨慕。

1978年12月,由于底子薄、偏科,進城工作后我沒走通百里挑一的高考“獨木橋”。可幸運的是,我還是抓住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機遇。我銘記魯迅先生的教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我經過數年熬夜起早,克服年齡大、記憶力差等不利因素,甚至在愛人剖腹產住院時我也不忘抽空啃《古代漢語》《形式邏輯》等“硬骨頭”。終于,我先后拿到了安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畢業(yè)證。有了大學文憑,寫作底氣足多了,發(fā)表了不少文章。

《魯迅雜文集》使我在漫漫人生路上走對了第一步。從最初接觸魯迅先生的雜文到現(xiàn)在,已近50年了。從毛頭小子到兩鬢花白、諸病纏身,盡管歲月不饒人,可我心中青春的火焰還在燃燒。魯迅先生的形象始終鐫刻在我的腦海中,其作品的風格深深影響了我,文友們說,我的文章中有一股硬邦邦的“骨氣”。他是我今生難忘的恩人。